介入放射学的历史渊源 介入放射学的诞生 现代介入放射学的发展 中国介入放射学的发展史
返回首页

泡沫硬化疗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李龙 李彦豪)(19)

时间:2021-07-02 10:58来源:www.ynjr.net 作者:杨宁介入医学网
2.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 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的个别病例已经被报道,必须采取预防措施。已经发现过量的泡沫增加了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术前停用口服避孕药。存在血栓形成倾向以及存在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
2.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
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的个别病例已经被报道,必须采取预防措施。已经发现过量的泡沫增加了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术前停用口服避孕药。存在血栓形成倾向以及存在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个人史甚至家族史的病人必须得到更多的关注。对于使用低分子肝素或口服抗凝剂进行预防是一种极具吸引力的选择。
为了减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Myers等[70]认为应使用高浓度的硬化剂、被治疗的静脉直径不应超过5-mm、泡沫用量应限制在10-mL之内。术中要求病人反复足部背屈[71],有助于驱除进入深静脉内的硬化剂。治疗后病人先步行走动15~30分钟后再离开治疗区,步行有助于减缓浅表静脉的压力,增加流入深静脉系统内的血流。治疗后病人一般穿Ⅰ级弹力袜(20~30mmHg)或Ⅱ级弹力袜(30~40mmHg)2周,头7天白天和夜间全天持续穿着[72-75]。小规模的研究证明硬化治疗后穿阶梯弹力袜能改善疗效,缓解硬化疗法引起的不适,降低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治疗后1~2周每天户外活动至少30~60分钟,应避免热水浴、蒸汽浴等,因为热会使静脉扩张,亦应避免举重,特别是隐股静脉结合处功能不全者,宜对病人提供书面建议。
已报道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每个病例在3个月内均无症状亦不导致后遗症[76]。通过弹力袜或绷带压迫以及运动锻炼后缓解,多无需使用抗凝剂。但必须强调治疗后常规超声检查的必要性。
3.神经并发症
神经并发症包括短暂性视觉障碍、偏头痛、类似于或实际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中风等症状,见于所有硬化剂,但更多见于泡沫硬化剂[53-59, 77-79]。神经并发症的形成机制仍然不太清楚,考虑为气体栓塞可能,可能是气泡经右向左循环分流的通路(卵圆孔未闭或肺动静脉瘘)导致的大脑气体栓塞。卵圆孔未闭在普通人群的发病率约15%~25% [80, 81]。心脏科医生将盐水和空气混合物注射入臂部静脉用于超声诊断卵圆孔未闭,发生短暂性视觉障碍者极少见。因此,如果气体栓塞是发病机制的话,那么短暂性视觉障碍的发生率要比已经观察到的要多得多。另一方面,短暂性视觉障碍也可发生于液体硬化剂注射后[57, 59]。即使短暂性视觉障碍在临床上确实令人忧虑,但重要的是,使病人了解这纯属短暂现象以打消疑虑、恢复信心是很有必要的。
短暂性视觉障碍一般表现为闪光幻视、视力模糊乃至一过性黑朦,持续不超过2小时。出现盲点者多伴有其他视觉异常如视野局部模糊不清和不规则彩色图案。短暂性视觉障碍可合并头痛、恶心和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一些病例可发生眼性偏头痛,发生率低于0.1%。短暂性视觉障碍可在后续的硬化治疗过程中再次出现。
在注射泡沫时下肢抬高30°~45°并保持这种姿势5~10分钟时,注射泡沫后病人仰卧30分钟,可避免此类并发症的发生[71, 82]。采取这个动作的目的在于使下肢内的泡沫散布全身之前恢复为液体状态。
也有人认为使用CO2泡沫可减少神经并发症的发生[83],但对于这一点并未达成共识[84]。
3.血栓性浅静脉炎
血栓性浅静脉炎的发生率中位数为4.7 %(范围0~25.0%),后期(超过30天后)血栓性浅静脉炎的发生率为1.3%~10.3%[25]。泡沫硬化治疗后血栓性浅静脉炎的发生率与外科手术[24]和液体硬化治疗[22, 24, 85]相比并无差异。
血栓性浅静脉炎为浅表静脉的炎症和血栓形成,表现为沿受累静脉分布的疼痛、灼热、皮肤红斑的索条状物。经常误为急性蜂窝织炎。常发生于治疗后数周内,累及到注射治疗部位的静脉。血栓性浅静脉炎是一种炎症性病变,但在大多数病例中未发现感染,因此无需静脉内抗生素治疗。硬化疗法引起的静脉炎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和压迫疗法处理。硬化治疗期间同时使用口服避孕药和激素替代治疗可增加血栓性浅静脉炎的发生率,甚至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因此应避免使用这些药物。通常也发生于硬化治疗后未被充分硬化的血管。
拟诊为血栓性浅静脉炎时,使用彩超认真监测以确定上行性血栓性浅静脉炎。如果隐股静脉连接点或隐腘静脉连接点受到威胁,适当时应给病人使用低分子肝素。血栓性浅静脉炎的许多病人在数月后可完全再通,在此之前不能予以决定性治疗。可通过压迫和使用镇痛剂、非甾体抗炎剂治疗。如果静脉或曲张静脉内含有大量血栓,在治疗后1~2周内受累静脉可在超声控制下和少许局部麻醉药下使用粗针(19-gauge)引流,其优点在于可迅速去除可触及的硬结。对于治疗后6个月内仍未能吸收的病人,可在血栓性浅静脉炎近端和远端予以硬化治疗。
对血栓形成风险高的病人(怀孕后、高凝状态、不能活动、治疗后远程旅游),治疗时考虑预防性应用低分子肝素。使用适量的合适浓度的硬化剂,治疗后加压包扎、使用2级医用弹力袜和活动有助于预防并发症的发生[72-75]。
4.色素沉着
色素沉着过度的发生率范围在0.3%至10%之间[86, 87]。一般说来,这种现象减退缓慢。色素沉着的发生率可能在泡沫硬化治疗后高些[85, 88, 89]。
色素沉着主要原因是炎症诱导的黑素生成刺激、红细胞外溢、血栓退化以及继发的含铁血黄素沉积。炎症的发生率与所注射的硬化剂作用的强弱、浓度的高低和剂量的大小有关。微血栓的存在是硬化治疗后色素沉着的重要影响因素。血栓形成不能被完全阻止,但应使之尽可能少发生。硬化剂的效力过强、浓度过大和注射剂量过多可使血栓增大。因此,建议使用最低有效剂量和浓度。早期通过小切口清除微血栓可显著减轻色素沉着的发生[90]。使用医用弹力袜的压迫治疗可使色素沉着的发生率明显下降[72-75, 86, 91]。微血栓形成和大多数色素沉着均随着时间的延长而消失,通常于6~12个月内自行消失,个别情况下会持续一年。
5.毛细管扩张性血管丛生
毛细管扩张性血管丛生定义为毛细管扩张和静脉曲张治疗后新出现的色泽鲜红的毛细管扩张,是硬化治疗和外科治疗后一种影响美观的不良反应。一般地,毛细管扩张性血管丛生在治疗后3~6周出现,多在3~12月后自行缓解,仅20%的病人无限期地持续下去[88, 89, 91]。毛细管扩张性血管丛生很可能是因为与局部静脉压的增高、炎症的程度和血栓的数量成比例的血管新生。由于这些原因,毛细管扩张性血管丛生更多地继发于泡沫硬化治疗。发生毛细管扩张性血管丛生的危险因素包括肥胖、使用雌激素/促孕激素、毛细管扩张家族史以及长期毛细管扩张(平均17年)[92]。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