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放射学的历史渊源 介入放射学的诞生 现代介入放射学的发展 中国介入放射学的发展史
返回首页

泡沫硬化疗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李龙 李彦豪)(16)

时间:2021-07-02 10:58来源:www.ynjr.net 作者:杨宁介入医学网
Reiner等[40]报道了使用2%十四烷基硫酸钠Tessari泡沫联合可推动纤毛簧圈(pushable fibered coils)治疗16例青少年(16~19岁)精索静脉曲张的结果。经右股静脉入路将7 F导引导管插入左侧精索静脉近段,再将5 F端孔
Reiner等[40]报道了使用2%十四烷基硫酸钠Tessari泡沫联合可推动纤毛簧圈(pushable fibered coils)治疗16例青少年(16~19岁)精索静脉曲张的结果。经右股静脉入路将7 F导引导管插入左侧精索静脉近段,再将5 F端孔Glide导管引入至精索静脉内,于腹股沟内环平面置入第一枚簧圈(直径大于精索静脉直径2mm)。在valsalva动作下以戴铅手套的手或内衬纱布的止血钳压迫腹股沟管前、后行静脉造影以显示面条样杂乱的平行走行的静脉分支(“spaghettilike”parallel collateral veins)。注入液-气比为1:1的2%十四烷基硫酸钠Tessari泡沫2 ~3ml。再在骶髂关节上?平面的精索静脉内置入第2枚簧圈,并在同一平面的精索静脉内注入2~3ml泡沫。16例病人均成功完成治疗。平均随访5个月(范围2~12个月),1例病人随访期内未行临床检查或超声检查但其父母诉其静脉曲张和症状持续存在;其余15例病人中1例病人超声检查示曲张精索静脉明显缩小但仍见超过3mm的轻度扩张的静脉,14例病人症状无缓解,1例病人虽然曲张静脉团消失但仍有轻微症状。作者认为使用十四烷基硫酸钠泡沫联合簧圈栓塞可降低复发率。但根据笔者的经验,二者联合使用纯属无谓地增加成本而并不一定确实能降低复发率。
2.卵巢静脉曲张
2008年,Gandini等[41]报道了对38例盆腔淤血综合征的病人使用3%十四烷基硫酸钠泡沫治疗卵巢静脉曲张的结果。38例病人,平均年龄36.9岁(范围22~44岁);盆腔疼痛合并性交困难23例(90.3%)、尿急9例(23.7%),盆腔疼痛在经期加重者7例(18.4%)、在白天工作结束时加重者7例(18.4%)。所有病人以经盆腔和经阴道彩超明确诊断,显示卵巢或盆腔静脉曲张、直径>5mm并存在静脉返流。经右肘前静脉入路将4-Fr Simmons 2造影导管超选择插入左侧卵巢静脉。对于显示盆腔交通静脉的病例,于左侧卵巢静脉内注射~30ml的3%十四烷基硫酸钠Tessari泡沫;对于未显示盆腔交通静脉的病例,于经左侧卵巢静脉远侧将~30ml泡沫注射入曲张静脉团。对可能存在右侧卵巢静脉曲张的病人,换入4-Fr多用途导管经造影证实右侧卵巢静脉曲张后,于右侧卵巢静脉远侧注入~20ml的泡沫。手推造影显示曲张静脉无返流时终止注射泡沫。术后3、6和12个月使用症状严重程度评分(Symptom Severity Score)(以0~10分评价盆腔疼痛、性交困难、尿急和痛经等症状的严重程度)问卷、体格检查和经盆腔、经阴道彩超进行随访。结果发现,所有病人在12个月随访期内无复发,盆腔静脉曲张的大小持续缩小,所有症状明显改善(Student’s t检验,P<0.01)。作者认为,经导管泡沫硬化疗法是治疗女性卵巢静脉曲张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复发率低并可显著地减轻症状。
3.痔
Benin等[42]在可曲式内镜(flexible endoscope)下使用十四烷基硫酸钠(Sotradecol?)泡沫对250例II~IV级痔进行了硬化治疗。每处病变痔核内注射泡沫1~2-mL,每次注射总量为6 -mL。评价疗效的指标为疼痛、出血和脱垂。结果发现,出血和脱垂一般以2次硬化治疗后消退,而疼痛通常在首次治疗后即可消失;未见注射部位粘膜糜烂、脓肿形成、菌血症或瘘管形成等并发症发生。作者认为,泡沫硬化剂以其粘附性和致密性使之具有体积较大、促进血管痉挛并增强硬化效力的优点,使用泡沫进行硬化治疗以小剂量的硬化剂和很小并发症风险而达到理想的效果。
(六)泡沫硬化剂的安全性
 
泡沫硬化剂是液体硬化剂和气体(常用空气,也有使用CO2和/或O2)按一定的体积比(常用1:4)组成的混合物。在理论上,气体注射入血流中预示着发生气体栓塞的可能性,而这正是人们对泡沫硬化硬化疗法的主要安全性顾虑。
空气进入静脉后,对人体影响依其量与速度及机体状态而不同,正常时血液仅能溶解很少量空气而不致引起严重后果。如果大量空气短时间内迅速进入循环,血液则形成气泡阻塞血管即空气栓塞。静脉空气栓塞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取决于气体进入量、进入速度、气体类型和气体进入时患者的体位[43]。在动物实验中,静脉空气注射的致死剂量为超过1.8-mL/kg·min[44];人体所能耐受的实际空气量还不清楚,但静脉空气注射的致死量为100~300-mL(2-mL/kg·min)[45, 46]。
早在1944年Orbach应用“空气阻滞技术”治疗较大的曲张静脉和大隐静脉主干时,强调注射空气的总量不应当超过3-mL[11]。1957年Meyer和Briicke注入过40-mL较大量的空气,未出现栓塞或中风等问题[8]。大约在同一时期,除空气之外其他气体被用于放射诊断学,发表了关于血管内注射二氧化碳的安全性以及用于X线显示心腔内结构和血管[47, 48] ,静脉注射量为50~100-mL[49, 50]。Bendib等[51]将200-mL的CO2注入10,000名患者的右心并未观察到并发症。Fermand等[52]以30-mL/s的速率注射CO2作为主动脉造影的对比剂,未观察到副作用,甚至单次检查注入450-mL亦如此。
尽管有在使用泡沫硬化剂治疗后发生了较严重神经并发症的个案报道[53-56],但多数文献报道的不良反应是可以接受的。
2005年,Guss等[57]在一项前瞻性多中心注册研究中观察了12,173次硬化治疗的并发症。12,173次治疗中,使用液体硬化剂者5,434次,使用泡沫硬化剂者6,395次,同时使用两种硬化剂者344次。49次(0.4%)治疗中出现各种并发症,其中使用液体硬化剂者12次,使用泡沫硬化剂者37次。20次治疗后出现短暂的视觉障碍(0.16%),其中19次为使用泡沫硬化剂或空气阻滞技术者(0.3%)。轻微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0.1%,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率为0.05 %。未见肺栓塞的发生,亦无出现头痛者,唯一的1例严重并发症为股静脉血栓形成(0.02%)。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