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放射学的历史渊源 介入放射学的诞生 现代介入放射学的发展 中国介入放射学的发展史
返回首页

泡沫硬化疗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李龙 李彦豪)(12)

时间:2021-07-02 10:58来源:www.ynjr.net 作者:杨宁介入医学网
2007年,Ceulen等[26]发表了一项比较1%和3%聚多卡醇泡沫效果和不良反应的随机对照试验的1年随访结果。80例按序编号的原发性大隐静脉功能不全合并隐股静脉连接点功能不全的病人,随机使用1%或3%聚多卡醇泡沫进行治疗
2007年,Ceulen等[26]发表了一项比较1%和3%聚多卡醇泡沫效果和不良反应的随机对照试验的1年随访结果。80例按序编号的原发性大隐静脉功能不全合并隐股静脉连接点功能不全的病人,随机使用1%或3%聚多卡醇泡沫进行治疗。以彩色多普勒超声于治疗前和随访期内评价返流的存在与否。1年后,两组病人的大隐静脉闭塞存在临床相关差异(1%浓度组的69.5%对3%浓度组的80.1%),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249)。随访1年后,3%聚多卡醇泡沫组表现出比1%浓度组更好的外观改善。结果表明,3%聚多卡醇泡沫似乎比1%聚多卡醇泡沫更为有效,两组病人的不良反应大致相同。
Hamel-Desnos等[27]报道了一项比较1%和3%聚多卡醇泡沫的多中心双盲随机对照试验的2年随访结果。148例大隐静脉返流(大隐静脉直径4~8mm)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在超声引导下分别以1%或3%聚多卡醇泡沫行单次硬化治疗。采用含有消毒空气的一次性注射器和Turbofoam机使泡沫的制作标准化。使用彩超于3周、6个月、1年、18个月和2年评价结果。治疗成功的主要标准为静脉返流消失,次要标准为静脉闭塞的长度(仅在3周时用超声测量)。结果显示,每组各74例病人;3%组平均泡沫用量为4.4ml、1%组为4.6ml。3周后,3%组中96%的病人(71例)返流消失,1%组中88%的病人(68例)返流消失,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3%组的静脉平均闭塞长度为38cm,1%组为34cm,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2年时14例病人失访。2年后3%组中69%的病人返流消失,1%组中68%的病人返流消失。结果表明,1%和3%聚多卡醇泡沫对直径小于8mm的大隐静脉主干具有相同的硬化效果。
2008年,Rabe等[28]发表了比较标准化聚多卡醇泡沫和液体聚多卡醇硬化治疗大隐静脉功能主干的疗效和安全性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结果。106例因大隐静脉功能不全引起的原发性静脉曲张病人随机使用3%的聚多卡醇泡沫或3%聚多卡醇液体进行治疗。主要疗效指标为末次治疗后3个月彩超测量到隐股静脉连接点下3cm处返流消失。结果发现,泡沫硬化疗法组治疗成功的病人数明显多于液体硬化治疗组,返流消除率分别为69%和27%。泡沫硬化疗法组的次要疗效指标如静脉闭塞、返流时间、再充盈时间和病人满意度等也更为明显地改善。泡沫硬化疗法组的平均治疗次数为1.3次,液体硬化治疗组为1.6次。不同研究中心的疗效存在差别,6个中心的返流消除率为96%,其它4个中心为36%。高反应率的中心对直径较小的静脉(7.4mm对8.4mm)首次注射较大剂量的泡沫(4.3ml对3.6ml)。两组病人的不良反应无差异。结果表明,标准化的3%聚多卡醇泡沫比3%聚多卡醇液体更为有效,二者的安全性相同。与其它研究相比所注射的泡沫用量相对较少。
Ouvry等[29]报道了另一项比较聚多卡醇泡沫和聚多卡醇液体硬化治疗大隐静脉功能主干的疗效和安全性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结果。95例主干直径为4~8mm的大隐静脉功能不全的病人随机分为泡沫硬化剂组(n=47)和液体硬化剂组(n=48),两组病人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和隐静脉直径无明显差异。超声引导下于大隐静脉内注射3%聚多卡醇溶液或3%聚多卡醇DSS泡沫2~2.5ml。术后3周和2年内每6个月进行临床评价和彩超检查。术后3周时,液体硬化剂组48例病人中17例(35%)返流完全消除,泡沫硬化剂组47例病人中40例(85%)返流完全消除(P<0.001,Chi squared检验)。泡沫硬化剂组的即刻血管痉挛发生率和超声测量的血管闭塞长度明显较高。瘀癍、炎症反应或其它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无差异。6、12、18、24个月的随访结果证实了Hamel-Desnos等[22]于2003年报道的这一随机对照试验的早期结果。2年的随访期中仅5例病人失访。治疗失败率为本研究的最终结果分析指标,泡沫硬化剂组的2年治疗成功率为53%,液体石化剂组2年治疗成功率为12%。结果表明,本研究中使用的泡沫硬化剂的疗效是用于制作泡沫的液体硬化剂疗效的两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