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肾综合征(HRS)定义为发生于门脉高压症患者的肾脏功能衰竭。它代表体循环改变的最终阶段,而不是与肝脏疾病同时发生的肾功能衰竭(虽然肝脏疾病易于发生肾脏器质性损害)。HRS的主要特点为肾脏组织形态学完整,如果肝脏疾病消失肾脏可完全恢复其功能。
有两种主要的发病机制:1). 肾动脉阻力增加;2). 全身动脉低血压。二者一起导致肾脏低灌注,表现为肾脏血流量降低。从而肾小球超滤量减少,其中钠几乎在近端肾小管被全部重新吸收。因此,很少或几乎没有钠离子到达亨勒氏袢,标准抗利尿激素无可作用的的受体。由于抗利尿激素功能亢进,终尿为高渗的(虽然几乎没有钠离子),尿量非常少。在这种情况下,局部肾脏前列腺素的自身稳定作用变得非常重要,阻断它们(利用非甾体抗炎药)常导致显性肾衰竭。
关于极度肾脏血管收缩的发病机制有两种理论,两种理论提出的机制似乎都在发挥作用。第一个为门脉系统和肾脏小动脉之间的直接反射连接。试验性研究(动物和人类)已经证明肾脏血管收缩是门脉压力升高的结果。该反射的传出支似乎由交感神经纤维负载。第二种理论研究了体循环的改变。周围血管阻力降低和中心低血容量刺激勒代偿机制,包括交感神经系统,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和抗利尿激素。所有这些,反过来,刺激周围(包括肾脏)血管收缩和肾内水钠潴留机制。更进一步的,一些肠源性血管活性物质,在其他部位作为血管扩张剂发挥作用,在肾脏可直接刺激血管收缩(如腺苷)。
肾脏血管阻力增加和相对性动脉低血压一起导致肾小球滤过压和肾小球滤过率降低。交感神经系统和RAAS激活的直接作用还促进钠盐在近端小管内重吸收。
上述受损的水钠处理机制在门脉高压症相当早期的阶段即可发现。肝衰竭不是其发生的必需条件,虽然二者共同发生将导致更为严重的表现形式。在任何病例中,在Child-Pugh分级和肝肾综合征的发生率间无明确联系。循环改变的程度(心动过速、低动脉压、稀释性低钠血症)似乎比肝脏功能的作用更为重要,测量交感神经或RAAS活性,或通过超声测定肾动脉阻力似乎更有预测价值。
“肝肾综合征”和“门脉高压症中发生的功能性肾衰竭”二者虽然很相似,但却是不同的情况。评价这两种情况的临床尺度是相同的;主要差别在于促发情况和预后。除了直接作用于肾脏的机制外(非甾体抗炎药),功能性肾衰竭可由其他影响体循环的“促发”因素起始,如血液动力学休克或体液的显著丢失,脓毒血症或其他系统性感染(尤其是革兰氏阴性细菌引起的感染)。为了确定肝肾综合征的诊断,应排除这些“促发”因素(停止抗利尿治疗,寻找血液丢失和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以1.5升等渗盐溶液或更好的是以胶体液进行容量替代试验)。
对于肝肾综合征的诊断,伴门脉高压的肝脏疾病,以及肝脏功能改变是基本条件。肾衰竭表现为低肾小球滤过率(.<40毫升/分,血清肌酐水平>135微摩/升),但应排除肾脏器质性改变(蛋白尿<0.5克/天,超声检查肾脏和输尿管正常)。所有这些征象都是诊断的主要标准。下面的“附加标准”很好的显示了肾衰竭的功能特点:1. 利尿<500毫升/天,2. 尿钠排泄<10mmol/l, 3. 尿渗透压明显高于血浆渗透压,4. 血钠<130mmol/l(“稀释性低钠血症”),5. 红细胞尿<50个/高倍视野。这些标准,尤其是低尿钠排泄和高尿渗透压,以及检查基本正常的“泌尿系统”,可以帮助排除器质性肾衰竭,而后者常常被忘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