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ven Ivar Seldinger (1921-1999),生于瑞典的Mora,从Karolinska学院获得了医学学位。在1953年Acta Radiologica杂志发表的此项技术(经皮肤入路技术)可以简单归纳为“入针,入导丝,出针,入导管,出导丝”。
Seldinger创立了经皮股动脉穿刺插管术,它的出现结束了血管造影需要血管外科医师协助的历史,成为介入医师可独立完成的1种简便,安全的血管插管技术,沿用至今。并扩展至非血管治疗领域。
血管和介入放射学的历史是有趣的,不仅仅因为认为其是一般而言的医学上不可思议的创新的观点,还因为这些操作发展成放射学上一个新的亚科。在血管选择性研究上,导管的使用是一个关键性的进步。1905年Fritz Bleichroeder发展了把导管置入狗血管中(动脉和静脉)的技术,尽管他没有使用X线。几年后,在1912年,为了药物更快的传输,Bleichroeder尝试把化疗药物直接注射入心脏。他在犬动脉中插入导管,并保持几小时。没有记录到并发症或血凝块。该结果导致了一个在4个患有产后脓毒病的妇女中进行的临床试验,这种疾病是非常严重,常常致命。任何可能的治疗甚至是试验都是值得进行的。在这些病人中,通过置于股动脉中的一根导管注射药物;导管已经向上到达主动脉分叉部分。
德国的Werner Forssmann可能是第一个普及导管插入术的研究者。1929年,当Forssman还只是Eberswald一家小医院的低级别外科医生时,他在自己的手臂上开放了一条静脉并在透视控制下将一根导管向上插入至右心房。这个试验为Forssmann赢得了主管的尊重,和一个在城中“最好的饭店”举行的庆祝晚宴。
如dos Santos所完成的那样,胸主动脉直接穿刺由意大利外科医生Innocenzo Nuvoli普及。因为这项技术是盲插的,并且存在潜在的风险,因此又研究了其它的方法。1932年Makato Saito和K. Kamikawa第一次报道了逆行性动脉造影。这项技术非常精细,除股动脉之外还可用于其他血管。举个例子,1939年A. Castellanos和R. Pereiras描述了经由肱动脉通路的逆行性胸主动脉造影。1951年E. Converse Pierce发展了经皮向股动脉导入一次性聚乙烯导管并以逆行方式将其置到胸腹主动脉任何希望水平的方法。同一时间,D. C. Dnonald和他的同事们用一个大孔针进行颈总动脉插管,置于一个薄壁聚乙烯导管,这带来了更好的弹性。
1935年Sven I.Seldinger在其发表在放射学学报(Acta Radiologica)的经典文章中,创立了经皮血管造影术,现在叫做Seldinger技术。Seldinger技术的相对简易和安全,使得人们对诊断目的的动脉造影术的使用产生了几乎爆炸性的兴趣。Seldinger给出了多个理由来说明为什么导管远远优于老方法。他认为先进的4个主要观点为:(1)造影剂能够注射到任何水平;(2)造影剂血管外注射的风险更小;(3)病人能适当地摆好体位;(4)考虑到良好的质量控制,在图像产生的同时,导管可以留在血管中。
很快很多研究者们开始使用Seldinger技术。加热成形、不透光的导管,使得腹部不同器官的选择性动脉造影具备可行性。F. M. Stones、E. K. Shirey和W. L. Proudfit描绘了电影冠状动脉造影后不久,1962年J. H. Ricketts和Herbert L. Abrams描述了使用Seldinger技术的经皮选择性冠状动脉电影造影。在心脏放射学一章中可以找到对这些发展的描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