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的病史和体检是临床评估评价急性下肢缺血的首要步骤[1]. 临床表现包括大血管的急性缺血“5P ”表现,如:剧烈疼痛(Pain)、感觉异常(Paresthesia)、麻痹(Paralysis)、无脉(Pulselessness)即栓塞远端动脉搏动消失和苍白(Pallor)。小血管急性阻塞表现为“蓝趾综合征”。 疼痛 - 与急性下肢缺血相关的疼痛通常发生在远端肢体,其严重程度逐渐增加。也会因为近端血栓的增长疼痛的范围也逐渐增加。以后,由于缺血性感觉缺失疼痛逐渐减弱。基本决定于病人在急性事件发生前是否有慢性缺血症状。由于动脉栓塞导致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病人,急性事件发生前通常没有症状,经常可以精确地指出症状发生的精确时间。因此,以前没有症状的病人突然发生缺血的症状多数情况下是由栓子引起的动脉栓塞。慢性缺血的病人症状逐渐增加表明是血栓形成。 皮肤灌注 - 正常或受累肢体的皮温、皮肤颜色和毛细血管灌注都应该得到观察。缺血肢体的皮肤变凉、苍白和毛细血管灌注延迟。动脉阻塞的水平经常在正常和缺血组织之间有一个共同的皮肤划线。两侧肢体也应该检查慢性缺血的一些体征如皮肤衰退、缺少腿毛和增厚的指甲。 神经学检查 - 应该仔细的进行神经学检查。主观感觉缺失(Subjective sensory deficits)如无感觉或麻木(numbness)、感觉异常(paresthesias)是继发于缺血的早期神经障碍。感觉和运动神经功能严重缺失表明后期缺血。下肢前区对缺血最敏感,足背感觉缺失通常是最早的血管供血不足的神经征象。 蓝趾综合征 - 是指存在较强脉搏的情况下,突然足趾或前足变凉、疼痛和紫绀。也可以零散出现的瘀血点或脚底紫绀。双侧肢体受累通常表明是位于主动脉分叉以上来源的栓子。 通常是由于来源于近端动脉的小血栓或斑块栓塞末梢动脉。这些事件预示着未来类似和更严重的事件发生。因此发现和根除栓子的来源是需要做的治疗[2]。 为了发现栓子的来源需要通过血管造影迅速而有效的评价,以便病变血管段完全分离和旁路移植。但是,对于提示病人多发动脉栓子如网状青斑(livedo reticularis)需要谨慎进行血管造影,因为血管造影可能导致栓塞进一步加重。
SVS:美国(血管外科学会)Society for Vascular Surger ; ISCVS:国际心血管外科学会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Cardiovascular Surgeons. 可生存型(Viable)- 又称可存活型(肢体活力完好型),表明短期内没有立即导致组织坏死的威胁。没有持续性缺血疼痛或仅有轻度疼痛,没有感觉缺失或肌力减弱,组织皮温正常,并且多普勒超声在静脉和动脉都可以听到或见到肢体的血流信号。 临界威胁(marginally threatened) - 肢体处在危险的边缘,如果治疗及时可拯救肢体。有小的(足趾)或没有感觉缺失,没有肌力减弱,动脉多普勒听不到血流信号,但静脉可以听到或见到血流信号。如果及时治疗尽快解除动脉阻塞,逆转缺血状态可以避免截肢。根据病情特征还可分为 IIa型和IIb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