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球囊血管扩张 PTA概论 球囊扩张导管 PTA适应症和禁忌症 PTA术前准备PTA技术 PTA并发症及其防治 PTA围手术的药物治疗 PTA的疗效评价 PTA展望 PTA小结 PTA产品
返回首页

PTA技术

时间:2013-01-14 23:06来源:未知 作者:Mr.Editor
PTA动脉入路 应用Seldinger技术,球囊导管通过一个引导鞘用导丝被引入。不推荐通过动脉穿刺,将球囊导管直接插入,因为,偶尔形成的球囊翅会通过取出已被扩张过的球囊导管而使动脉穿刺点变宽。并且,导鞘在血管造影的时候是很有帮助的,特别是在为髂动脉和下

PTA动脉入路

        应用Seldinger 经皮血管穿刺技术,在透视下合适直径的球囊导管通过引导导管内导丝被引入到狭窄的病变血管设施病变的扩张被称为经皮经腔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主要应用于颈动脉、锁骨下动脉、肾动脉和四肢等周围血管病变。历史上曾将球囊导管直接经动脉插入,偶尔形成的球囊翅会通过取出已被扩张过的球囊导管而使动脉穿刺点变宽。现代导管技术在扩张球囊被引入动脉之前,事先经皮放置动脉鞘或引导导管,导管鞘或引导导管在进行PTA的时候是很有帮助的,特别是在为髂动脉和下肢动脉进行治疗后对比治疗前后血管造影表现时,由于导鞘的内腔稍大于球囊导管的直径,这样使得操作过程中可以不用将球囊导管从动脉系统中撤出来就可以进行造影剂的注射。例如,一侧股动脉已经被扩张,导丝的远端将被保留在病变远端,同时球囊导管将被撤到病变近端。这样,可以将造影剂注入以使被治疗的部位被观察导。如果需要,球囊可以为了重复扩张而被重复放置,可以被置换,也可以放置支架。

       通常,病变同侧的股动脉穿刺被用来作为动脉的入路治疗股动脉狭窄/阻塞性病变。在很少的情况下,如果未能从近端穿过股动脉的病变可以在透视引导下进行腘动脉穿刺,或腓总动脉或胫前动脉。有一点是必须考虑到的,那就是腘动脉入路的并发症的发生率是很高的。应该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波引导下穿刺以防止意外地穿刺腘静脉而造成动静脉瘘。并且,胫神经有可能被直接损伤或由于穿刺后血肿而继发的肌间综合症而被损伤。
                        
       上述股动脉顺行方式的动脉入路穿刺是一种选择。在肥胖的病人中,这可能会比较困难。股动脉穿刺点不应该在太接近其近端的部位,在股总动脉的上半部分进行穿刺,以防止发生腹腔内出血或腹膜后间隙出血。年轻人股动脉穿刺的安全范围比老年人更小。

       对于不能使用病变同侧作为动脉入路的病人,如狭窄病变靠近穿刺点或穿刺点部位本身或穿刺点以上病变,可以使用对侧入路,结合横渡技术(cross over)将引导导管或长鞘越过髂动脉分叉进入对侧的动脉,并通过引导导管或长鞘实施对侧髂或股动脉病变的治疗。
                        
       对于髂动脉的病变,球囊导管常应在同侧的逆行入路经血管鞘导入。
                        
       而对于主动脉分叉病变实施的“亲吻球囊技术”,则需要双侧的股动脉穿刺入路,以使被放置在主动脉分叉两侧的球囊能够同时膨胀。
                        
        在很少见的病例中,下肢动脉血管病变需要应用头臂干路径,如双侧髂动脉病变,病人不耐受长时间床上制动。腋动脉的路径因为其较高的出血率和臂丛神经的损伤危险而被放弃使用。多数医生选择经肱动脉入路,直接进行双侧髂动脉病变的治疗,尽管较长距离的导丝导管的控制相对较困难。若在髂动脉PTA过程中需要使用有着较大直径的导鞘(8F),因此肱动脉路径必须与pull-through技术相结合。
                       
        所谓Pull-through技术是指进入动脉内的导丝从狭窄的病变中逆行跨过,例如,从头臂路径穿过髂动脉进入股动脉。J 形亲水导丝被导入到股动脉的血管鞘中,直到它到达止血阀的水平。鞘被取出后,将被留在腹股沟处皮肤外的导丝拉出,装入扩张器的血管鞘通过导丝被再一次逆行导入动脉内,用于继续从股动脉路径处的介入治疗。从这一股动脉路径,放置更大直径的鞘可以插入球囊扩张支架实施血管再通治疗。与头臂动脉路径结合,Pull-through 技术还可以用于锁骨下动脉,主动脉和髂动脉的血管造影和介入治疗。应用这一技术,让圈套技术成为多余。Pull-through 技术还可以与跨越髂动脉分叉技术相结合,跨过主动脉分叉处到对侧。这已经被用于髂动脉或股总动脉堵塞的病例中。

导丝通过技术(以股动脉病变为例)

       一旦导丝被正确置入到股浅动脉中,经导丝将导管鞘送入动脉中,并经鞘管注射造影剂以获得堵塞病变的血管像。若使用5F的球囊导管,则考虑优选使用6F的导管鞘。事先进行的诊断性血管造影,并通过延长图像采集时间,使通过侧支循环显示阻塞病变远端的主干血管显影,对于操纵导丝沿正确的方向前进是很有帮助的。
               
       通常“J”型亲水导丝很容易通过狭窄的血管病变。而让导丝通过阻塞性病变不是每个病变都顺利。在较短的病变中,使用细长的锥形尖端的直头血管造影导管,导丝尖端刚刚伸出导管尖端,在“路图”的对照下,小心地联合操纵导管和导丝,穿过阻塞病变。有时导丝不能正确进入远端血管腔内,而在内膜下层的夹层中前行。这不一定是一件坏事。这一技术已经被称意向内膜下穿刺技术而提出来。导丝从动脉地近端进入一长段阻塞病变,有意通过动脉的内膜下层。导丝从动脉的内膜下层穿过动脉的阻塞段,直到它达到远端动脉腔又重新通畅的部位。导管又重新从内膜下进入动脉腔(PIER技术)。这样,腔外间隙被扩大成为一新的腔道。但有时导丝并不能回到远端血管的真腔内,一旦意识到此种情况,则需要重新撤回导丝再试图进入真腔或远端真腔血管,避免在远端血管造成过长的夹层损伤。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没有了
推荐内容
  • PTA技术

    PTA动脉入路 应用Seldinger技术,球囊导管通过一个引导鞘用导丝被引入。不推荐通过动...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