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中国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医生呢?

时间:2021-07-01 23:27来源:www.ynjr.net 作者:杨宁介入医学网
2012-10-29 编辑:环球医学 吴星 关键词: 医患关系,教育,人性,人文精神 国际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曾在一篇名为《备受威胁的中国医生》的文章中这样说道:在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理想是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然而如今,中国医生的形象却一落千丈,甚至有

 2012-10-29

 编辑:环球医学 吴星

 关键词: 医患关系,教育,人性,人文精神 

 

国际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曾在一篇名为《备受威胁的中国医生》的文章中这样说道:在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理想是"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然而如今,中国医生的形象却一落千丈,甚至有一部分人已不再把医护人员看作"白衣天使"。据卫生部门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每年发生医疗纠纷超过100万起,由医患纠纷引发的恶性事件也时有发生。

"医院已经变成战场。"《柳叶刀》这样的比喻不无道理。在这场战争中,患者心急如焚,医生劳苦不堪,还有些患者甚至用暴力表达对医生的种种不满。然而,这一切都是医生的错吗?10月26日,北京大学医学部迎来百年校庆;27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也欢庆建校60周年。值此之际,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常务副主任柯杨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副院长、中国医院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黄钢,一起探讨了中国在现有医疗体制下,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医生,如何才能弥补医患之间这道巨大的鸿沟。

良好的医患关系建立在人格平等和互相理解的基础之上

隐藏在无数医患矛盾背后的是一个共同问题,那就是医患沟通渠道的不畅。当患者花了两小时排队挂号,花1小时候诊,忍受了漫长的等待后,等来的却是一张冷漠的面孔,甚至不耐烦的态度,他们很容易愤怒。然而,对于一名一上午看了50个病人、忍受着嘈杂无序的就诊队伍、4个小时没有喝一口水的医生来说,保持微笑和温和耐心的语气,同样是个有些"残忍"的要求。每个人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是医生与患者之间最大的一条鸿沟。

记者:您如何看待目前老百姓对医生的种种抱怨?

柯杨:这些抱怨背后的深层原因,与中国的医疗体制有关。目前,全世界比较合理的医疗体制是:分层、分类、分级。比如在城市,社区是最基本的层面,中间层是二级医疗,最后才是三级医疗。社区医生先指导病人做决策,一旦发生严重疾病,再建议到二级或三级医疗机构看病。而三级医院主要解决疑难重症,先进技术的推广、传播和教学培训的问题。可是,目前中国没有建立起这样的医疗网络。虽然政府做出了极大的努力,基层医疗缺乏高水平医学人才的现实却不可能马上改变。患者就像三级跳一样,一下子涌进了三级医院,让医生们无暇应对、措手不及。再加上其他因素,如诊断方式越来越依赖高科技手段,导致患者的花费越来越高、对医生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但又不一定能得到有效治疗;医学本身的局限性仍然很大,这点多数患者不了解,所以心理落差大,容易把不满发泄到医生身上。

黄钢: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医生更多地依赖各种检查设备,和患者沟通得越来越少,CT与B超随手就开,"望、触、叩、听"似乎成了传说。另一方面,很多医生工作量太大,工作严重超时。一上午重复50遍相同的话,再有耐心的人也难免会有脾气。再加上有些患者对疾病、诊疗不理解,苛求医生,这也造成医患矛盾日益加剧。

我也常碰到患者抱怨,比如同样是做CT筛查肿瘤,有的人结果是阴性,会抱怨白花钱。有的人没必要做,他又会抱怨,为什么不让他查CT,漏诊了怎么办。这时我会给他讲科普知识,看诊疗流程,告诉他检查指征等。当患者了解后,沟通就畅快了。

记者:您以普通人身份看过病吗?遇到过和医生沟通不畅的情况吗?

柯杨:有过啊,陪我母亲、女儿看病。我发现,医生可以改变他的一些说话方式。但是,目前整个社会都存在这样的观念:只要一个人,对其他人有一点支配权的时候,就变成人格的不平等,掌握一点别人的命运就颐指气使。医生往往表现出这种姿态,当他认定自己实施了正确的治疗,就可以说话非常生硬。在医疗行业,态度生硬就代表了一种居高临下,因为面对的是弱者,就很伤人。如果不出问题,病人都能接受;一旦出了问题,这样的态度就会成为"导火索"。

记者: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柯杨:我觉得这是教育的失败。我们的教育不注重独立人格和人格平等。这是从幼儿园就开始养成的。我们从小就教育小孩要服从家长、服从老师、服从长者、服从权威、服从领导。长时间处于服从的压力之下的人,长大后一旦拥有权力,就可能自觉不自觉地"报复"在有求于自己的人身上。这是一代代往下传的东西,这个理念太糟糕了。而且,这与知识水平的高低没太大关系。只靠医学知识,不一定能把一个人变成"成熟"的人。我们自称医学是"人学",但"人学"是要对人的心灵有所理解,这恰恰是医学所缺少的。只靠医学教育是不可能改变这种现象的,因为学生从小到大习惯了这样的教育、看惯了这样的人。我只能告诉学生,对待弱者时不能这样。

黄钢:目前,一些医学教育遵循"快速培养模式",强调先进的诊疗技术,但实实在在地少了一些无形的、底蕴的人文熏陶。这是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的一个原因,也使得沟通不畅成为必然。

医学不仅有着科学的严谨,更与人休戚相关,离开人,医学就失去了本源;离开了人文关怀,医学就失去了灵魂,只是物化的科学。作为一名医生,可以成为"大师",也可能成为"工匠"。其差别在于:前者有思想,有方向,更注重人本身;而后者只是精确地做一件事情,重视病而忽视了人。当下很多医生仅仅将病人视为疾病的载体,那至多就是个"工匠",这不是医学的进步,反而是倒退或悲哀。

当我们把爱传递给学生,才能让学生接过去,再传递给患者

大学是培养理想的地方,然而这理想又必须在现实中打磨。现今社会的复杂性毫无疑问地影响到了医学校园。各种医患矛盾、医疗纠纷让医生这个职业在学生的心中逐渐失去了"理想"的光环。如何教会他们处理这些纷繁复杂的关系,让他们心中的"爱"永不消失?

记者:现在的学生会跟老师交流医患矛盾的问题吗?

柯杨:当社会上出现一些极端医患矛盾时,学生们会比较困惑,个别学生做医生的理想会因此动摇。有的家长会给我打电话,说:"如果我们孩子将来当医生,你们能保证他的安全吗?如果不能,我们不要再念了,我们要改行。"每次听到这样的电话,我心里就特别难受,因为产生医患矛盾的原因很复杂。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