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是全球癌症发病和死亡的主要病因之一【WHO 2023】。2024年美国预计新增234,580例肺癌病例,死亡病例达125,070例。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占绝大多数(约85%)【Siegel R.L 2024】,其中多数是非小细胞肺癌【Thomas K.W. 2024】。 自2013年首次推荐肺癌筛查以来,早期诊断的数量通常增加。从2010年到2019年,男性(4.9%)和女性(4.5%)诊断出仅局部阶段的肺癌病例数量[2]。在2020年,男性中有25.5%的肺癌诊断是局部诊断,而在30.6%的女性中诊断出仅局部疾病[2]。综上所述,这些数据继续表明早期诊断正在增加。 根据《中国肿瘤登记年报》(通常滞后3-5年),2022年发布的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肺癌新发病例约82.8万例,发病率约为59.89/10万。近年来,肺癌发病率呈缓慢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约1%-2%。 从历史上看,早期NSCLC的治疗标准是手术切除【NCCN 2024】。鉴于肺癌与吸烟的关联,大量早期患者还具有与吸烟相关的医疗合并症,例如COPD经常排除外科手术的可能性。当前治疗这种无法手术的患者的方法经常被认为是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 SBRT是一种治愈性方式,,由于它们的侵入性最小和可重复的性质,影像引导的热消融疗法,例如射频消融(RFA),微波炉消融(MWA)和冷冻疗法(CA)(CA)也已用于治疗早期阶段的肺部肿瘤。对于那些被认为具有“高手术风险”的患者(即那些无法忍受叶切除术。在没有完成的随机III期试验的情况下,比较手术、SBRT或消融治疗的疗效或等效性的方法是复杂的。 消融与外科手术的关系是一个活跃的研究领域。在没有完成的随机III期试验的情况下,比较手术、SBRT或消融治疗之间的疗效或等效性的方法是复杂的。概述SBRT和其他非 肺癌消融的选择主要是早期肺癌
|
技术 | 原理 | 特点 |
射频消融(RFA) | 高频电流产热(60-100℃)杀死肿瘤细胞 | 曾经应用最广,技术成熟,适合小肿瘤。 |
微波消融(MWA) | 微波电磁场产热(>100℃) | 消融范围大、速度快,适合稍大肿瘤(3-5 cm)。 |
冷冻消融 | 氩气降温至-140℃形成冰球破坏细胞 | 疼痛轻,可实时监测,适合贴近胸膜的肿瘤。 |
纳米刀(IRE) | 高压电脉冲破坏细胞膜(保留血管/气管结构) | 研究阶段,适合靠近大血管的肿瘤。 |
三、疗效数据
局部控制率
肿瘤≤2 cm:1年控制率85%-95%,3年70%-80%。
肿瘤3-5 cm:3年控制率降至50%-60%。
对于无法手术患者,TA在安全性、总生存获益及局部控制方面表现突出。
生存率
Ⅰ期患者5年生存率约50%-70%(手术为60%-80%,SBRT为60%-75%)。
肿瘤≤2 cm的ⅠA期患者,消融疗效接近SBRT。
四、并发症及处理
并发症 | 发生率 | 处理 |
气胸 | 20%-40% | 多数自行吸收,严重者需胸腔引流。 |
胸腔积液 | 10%-20% | 少量观察,大量需穿刺引流。 |
疼痛/发热 | 常见 | 对症止痛、退热(1-3天缓解)。 |
严重出血/瘘 | <5% | 介入栓塞或手术紧急处理。 |
五、消融 vs 手术/SBRT:关键对比
Is There a Role for Percutaneous Ablation for Early Stage Lung Cancer? What Is the Evidence?
指标 | 消融治疗 | 手术 | SBRT |
创伤性 | 最小(经皮穿刺) | 大(需切除肺组织) | 无创(体外照射) |
住院时间 | 1-2天 | 5-7天 | 无需住院 |
肺功能影响 | 几乎无 | 显著(肺容积减少) | 无 |
局部控制率 | 较高(小肿瘤) | 最高(>90%) | 与手术相当(>90%) |
适用场景 | 外周小肿瘤、不耐受手术者 | 可手术的Ⅰ-Ⅱ期患者 | 不宜手术或中央型肿瘤 |
现有研究以回顾性分析为主,缺乏技术间直接对比的高质量证据,结论需谨慎解读。
多项数据库分析及综述表明,热消融技术(主要为RFA与MWA)的生存率与SBRT相当,但二者适应症可能存在差异。需进一步开展前瞻性研究,明确不同TA技术的适用人群,并建立与SBRT的标准化对比框架。
六、选择建议
优先手术:若患者体能状态良好,手术仍是治愈率最高的选择(尤其肿瘤>2 cm)。
消融适用场景:
外周小肿瘤(≤2 cm):疗效接近SBRT,且恢复更快。
多原发肺癌:保留肺功能(如既往肺叶切除者)。
SBRT更优的情况:
中央型肿瘤(靠近支气管、心脏)。
需更高局部控制率(尤其肿瘤2-3 cm)。
七、最新进展
联合免疫治疗
消融释放肿瘤抗原,联合PD-1/PD-L1抑制剂(如帕博利珠单抗)可增强全身抗肿瘤免疫反应。
临床研究显示:联合治疗可降低远处转移率(如NCT04047602试验)。
人工智能导航
AI辅助CT引导穿刺,提高消融针定位精度(误差<2 mm),减少并发症。
扩大适应症探索
部分研究尝试消融用于3-5 cm肿瘤(联合多针消融或术前栓塞肿瘤血管)。
八、患者注意事项
严格随访:术后每3-6个月复查增强CT,监测局部复发(尤其是1年内)。
多学科会诊:由胸外科、介入科、肿瘤科共同制定个体化方案。
功能锻炼:术后呼吸训练(如深呼吸、吹气球)促进肺复张。
九、总结
消融治疗为早期肺癌提供了重要的非手术选择,尤其适合外周小肿瘤、不耐受手术者。其核心优势是微创、快速恢复,但需严格筛选病例(肿瘤大小、位置)。对于追求更高治愈率的患者,手术或SBRT仍是首选。未来联合免疫治疗和技术改良(如AI导航)有望进一步扩大其应用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