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疮,又称痔。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肛门疾病。 英国人Thomson在1975年提出了痔的近代概念【Thomason 1975】:痔是直肠下端的肛垫出现了病理性肥大。根据发生部位的不同,痔可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目前医学上对于痔疮的定义还有争议,但大多数都认痔疮是肛垫病理性肥大、移位及肛周皮下血管丛血流淤滞形成的团块,会引起出血、疼痛、脱垂等症状。 “肛垫”又称痔区,由中胚层发育而来, 是痔现代概念的解剖生理学基础,齿状线以上部分被覆直肠黏膜, [2] 齿状线以下部分被覆肛管黏膜。 [2] 汉语将其译为肛门衬垫、肛管血管衬垫,通常称为肛垫。(百度) 肛垫的正常功能使肛门节制(anal continence)排便。 肛垫失调 正常情况下,肛垫疏松地附着在直肠肛管肌壁上,排便时受腹压作用被推下,排便后借助其自身的收缩功能,缩回到肛管内。当肛垫发生充血、肥大、松弛和断裂后,其弹性回缩作用减弱,从而逐渐下移、脱垂,并导致静脉丛淤血和曲张,久而久之形成痔疮。这种观点近年来为更多的学者所认同。痔形成后,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出现症状,有症状的痔称为痔病。平时人们常说的痔疮实际上指的就是痔病。
痔疮=正常组织【thomson 1975】。1975年Thomson首次提出“痔是人人皆有”的正常解剖结构,在直肠下端的唇状凸起被称肛垫(anal cushions),肛垫的病理肥大即为痔病“。这一新的概念受到众多著名学者的支持, 痔疮分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