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提高准确度、减少并发症,或二者兼顾而进行的活检装置和技术修改及改进,已经取得了不一的成效。尽管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使用者的偏好决定的,还是出现了一些对于结果优化举足轻重的发展。
活检装置
|
Menghini-型穿刺针为中空管道,具有锐利斜角尖端,在前进过程中若保持腔内负压,可以切下一条圆柱形组织。但目前这一技术较少应用 | |
Tru-cut型穿刺针具有带凹槽的中心穿刺针,外周包绕切割针。当穿刺针前进到靶组织后,组织进入凹槽中;当外层切割针快速前进时即可切割下一块半圆性组织。大部分自动化活检装置采用的是tru-cut 类型的穿刺针,置于带有弹簧的手柄上,能够机械性完成组织获取的步骤。这些装置极大地简化了活检过程,且对于操作者达到最优使用的经验要求也更低。
穿刺针大小大致有三类。小径穿刺针为21至25-G针(主要用于细胞学活检),中径穿刺针为18至20G针,大径穿刺针为16G针或以上。一般而言,更大的穿刺针可以取得更多的组织。不过这并不等于,大穿刺针总是优于直径较小的针。
如果只想要获取细胞学评价的标本,获取大量脱离支持基质的个体细胞将是最佳选择,这样就可以观察到均一的单细胞层。小径抽吸以及改良抽吸穿刺针最适于这一用途。一些肿瘤细胞的普遍特性是细胞间连接的减弱,这一特征有助于取到大量的恶性细胞,而不带有周围的基质成分。但细胞学检查较难满足现代精准医学对标本的要求
如果只想要获取细胞学评价的标本,获取大量脱离支持基质的个体细胞将是最佳选择,这样就可以观察到均一的单细胞层。小径抽吸以及改良抽吸穿刺针最适于这一用途。一些肿瘤细胞的普遍特性是细胞间连接的减弱,这一特征有助于取到大量的恶性细胞,而不带有周围的基质成分。但细胞学检查较难满足现代精准医学对标本的要求
在获取组织标本以进行组织学检查方面,切割穿刺针优于抽吸穿刺针。使用自动化tru-cut型活检装置,有效组织样本获取率通常可以达到97-100%。尽管更大的切割穿刺针能取到更大的标本,但通过中径(18G切割针)自动化装置已经可以获得较为可靠有效标本。具体的选择取决于在某一给定病例中,合适诊断的组织需求量估计、病理学改变的分类以及在活检中存在的危险因素。
活检技术
多次穿刺
为了获得有效标本已经发展了若干种技术,其中最简单的是多次活检进针。当进行连续独立的活检进针时,穿刺针针尖对每一次进针都必须固定。与超声或透视引导向相比,这是使用CT导向的更大缺点。小径穿刺针的起始定位,随后无导向地平行置入一枚或多枚穿刺针到同一深度。这一方法的缺点在于每一次活检进针都有单独的器官破口,而且针尖定位很难精确控制。
共轴技术:
包括,置入薄壁导向针,此导向针随后作为穿刺针的通道使用。共轴系统具有几大优点。只需进行一次针尖定位,而且多次穿刺进针可能只需通过目标器官的一个破口。相对简单的方法是,通过同一个导向针,同时使用小径穿刺针获取细胞学标本,及中径穿刺针获取组织学标本。及中径穿刺针获取组织学标本。最为显著的优点是,包括自动化装置在内的几乎任何穿刺针都能穿过共轴导向针。导向和活检穿刺针可以手动调节角度,以便于其后的活检进针在病损的不同部位取样。必要时导向针也可以做阻断栓塞用。共轴方法的唯一缺点是,导向针必须具备比实际活检装置更大的内径,但这并不是什么重大缺点。
转向穿刺
但CT引导下的穿刺活检在一次进针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改变套管针的方向就可以获得靶组织不同部位的组织标本。CT引导下活检也不像超声引导下活检受干扰的因素较多,如患者肥胖,受气体干扰等,所以CT引导下的活检更受到操作者青睐。
穿刺活检在一次进针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改变套管针的方向就可以获得靶组织不同部位的组织标本 |
经皮活检的目的是,在病人微创前提下,获取诊断性的组织标本。即使给出了上述的优点和缺点,穿刺针和活检技术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个人偏好和经验的问题。操作者们应当运用自己操作应手的技术并且培养该项技术专长。不过,结果是成功的唯一真正衡量标准,对于其他可能提高活检准确性和安全性的方法,医生们在自己的特定习惯中也应当保持开放性的思维。
引导技术:
主要包括超声引导和CT引导。透视下引导穿刺活检在各方面都不符合精确性、安全性的要求尽量避免
对经皮活检的认可日益增加,导向手段的进展是一个主要因素。
影像前时代的活检
起初经皮活检是在盲目或触摸定位下进行的。
透视下引导
透视下引导是使用于引导活检穿刺针定位的第一种影像工具。主要针对较大肿物或透视下可以根据骨性标志进行定位的病变。
接下来还有超声和CT。核磁共振(MRI)用作导向还在进一步探索中。这些装置中的每一种都还在不断发展,变得更为准确,同时更易于操作。与其他任何一方面的技术相比,导向手段的选择都更具个人偏好和经验性的。不考虑所选设备的不同,导向的基本原则是,它应当允许活检针安全准确的定位,并能明确证实活检标本取自目标病损。最佳手段通常是能够最好展示病损及其邻近重要结构的方法。
接下来还有超声和CT。核磁共振(MRI)用作导向还在进一步探索中。这些装置中的每一种都还在不断发展,变得更为准确,同时更易于操作。与其他任何一方面的技术相比,导向手段的选择都更具个人偏好和经验性的。不考虑所选设备的不同,导向的基本原则是,它应当允许活检针安全准确的定位,并能明确证实活检标本取自目标病损。最佳手段通常是能够最好展示病损及其邻近重要结构的方法。
尽管现在大多数经皮胸部活检是在CT或CT-荧光镜的引导下进行的,过去荧光镜导向主要用于肺活检。荧光镜导向的主要优点是能够连续监测穿刺针的进度,而且穿刺针留在患者体内的时间长度相对较短。其主要的缺点为操作者的辐射暴露,以及难于定位小病灶和邻近重要软组织密度结构的病灶。
超声
超声导向近年来发展惊人,出现了高分辨扫描器和小型实时相位序列换能器。与其他设备相比,超声可能要求更多操作者的专业性,但也更为灵活。有经验的操作者更偏爱“自由手”的方法,一只手控制活检穿刺针,另一只手控制探头。必要时也可以将机械性的穿刺针导向与探头相连。超声导向最常用于肾脏、肝脏和甲状腺的活检。超声导向的优点在于穿刺针进针过程的实时可视、多平面进针的能力、无电离辐射、速度以及费用。而其主要的缺点是,即使采用现代扫描头,也常常很难精确定位针尖与病灶之间的关系。覆盖的骨、肠管或肺会使下方的病灶显得模糊,而深或小的病灶则可能直视不够而不能有效定位。
CT
就精确的针尖定位而言,CT导向时最准确的手段,可以应用在几乎体内任何的病灶上。它能够最佳观察介入操作及其周围的重要结构,从而选择最为安全的活检路径。经常会遇到用其他任何方法都不能安全接近的病灶。几乎在所有的病例中,纵隔和胸膜上肺脏病变都可以绕过充气的肺脏而到达(图16-7)。紧邻纵隔及腹膜后的大血管结构,活检也可以安全实施(图16-8)。对比增强的CT图像有助于避开潜在的肿瘤坏死区域,选择某一给定病灶的最佳活检部位。对于相关可能的并发症,如病灶周围出血或气胸,CT也能提供更为敏感和迅速的反馈。
过去,CT导向的最大缺点在于操作过程时间较长,在穿刺定位进针过程中无法实时直视穿刺针。CT高速扫描器的发展,使图像重建时间大大加快,已经基本上解除了CT导向的时间限制问题。
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CT-PET)的出现也将有助于更好的定位活动性病变,从而改善病理学诊断。
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CT-PET)的出现也将有助于更好的定位活动性病变,从而改善病理学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