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公元1000 Ab al-Kasim就已经阐述了经皮穿刺的治疗技术,虽然那时还谈不上病理的诊断 据信,第一例经皮穿刺针活检于1883年在德国实施。当时已经建立了现代技术的理论学基础,尽管如此限于当时的技术,那些活检技术的先驱者们还是无法想象今日的活检操作。当今活检的操作者们和相关临床医生不断提高的对活检的依赖,已经使之成为介入放射学日常工作最活跃的部分。这一持续的增长归结于三个主要因素。 首先,精准医疗的发展和演变使许多疾病特别是肿瘤性疾病除了诊断更在指导治疗发挥关键作用。 其次,近来放射学引导技术的进步允许对几乎体内任何部位进行准确和微创性操作。 第三,当用小直径抽吸穿刺针进行时,该项操作是极其安全的。
普遍认为Martin 和 Ellis(New York,Memorial医院)是穿刺针抽吸技术的鼻祖。
Martin是一名头颈部外科医生,他很不愿意治疗无术前病理诊断的癌症患者。Martin 认为,仅以诊断为目的的活检手术,对病灶可切除的病人而言具有无法接受的导致肿瘤扩散的风险,对病灶不能切除的病人而言则会导致其过高的费用和死亡率。 穿刺针抽吸活检术的出现,提供了另一种选择。该技术——使用一只简单的手持注射器以及一枚18G穿刺针——在20世纪二十年代不断改进,其最初结果发表于1930年。起初这一操作在美国并未得到广泛的认可,一定程度上是由于18G针取到的细胞学标本厚,且制备不佳,因此需要有明确的恶性证据才能够确诊。当时,使用更大的切割穿刺针以获取组织学标本,具有不可接受的高并发症风险。
最终,术前穿刺针活检诊断肿瘤还是被术中冰冻切片技术所取代。20世纪五十年代,
经皮活检技术在欧洲得以重生,这有赖于小直径抽吸穿刺针的发展,后者能在最小的风险下获取极好的细胞学标本。而标本制备的进步(20世纪六十年代在瑞典大为改良),提高了对此类标本的解释能力。基于超声和CT等引导设备的不断发展,经皮活检的潜在应用范围扩展显著。然而,直到20世纪70年代,该项技术才开始在美国得到广泛承认。
多年以来,病理学技术、活检针技术和引导手段都取得了更大进展。无数研究者为发展这项技术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其准确性和安全性日益提高。在当前关注DRg的医疗环境下,经皮活检术作为一项费用低廉、安全有效的诊断工具,将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本栏目将逐一总结了经皮活检术的目前状况以及现代技术的理论学基础。敬请大家关注。
无数研究者为发展这项技术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