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脓肿采取何种治疗将部分取决于潜在的疾病。 乙状结肠憩室周围脓肿 乙状结肠憩室病是西方国家的常见疾病,在大于60岁的美国人中,可能有超过一半的人患病。在这些病例中,大约有15-30%最终发展为憩室炎,在1983年,美国有200,000人因为这种病住院,有50,000人进行了手术。 尽管没有并发症的急性憩室炎在给予合适抗生素的情况下会恢复,但如果有出血、肠梗阻,穿孔引起腹膜炎,或脓肿形成时就有手术的指征。 结肠周围脓肿手术的目的是要引流脓肿,切除病变的肠段,重新恢复结肠的连续性。根据是否可以在第一次操作时就完成所有上述目标,可以进行一次性手术,也可以分两步进行手术,延迟关闭憩室的结肠造瘘,或分三步进行手术,延迟切除和延迟闭合。 在一篇有关憩室脓肿的综述中,Hinchey等人根据脓肿的大小和内容物对其进行了分类。 A.型脓肿的体积较小,位于连续的肠系膜上; B.型脓肿是由一次大型穿孔导致的,形成了边界清楚的肠系膜或盆腔脓肿; C.型脓肿由通向临近肠系膜或盆腔的自然穿孔导致,没有发生粪便的污染; D.型脓肿由广泛穿孔导致,粪便自然溢出污染了腹膜和盆腔。 对于A型脓肿,没有必要进行经皮引流,因为病变肠段可以在一次手术操作中整体切除,而对于D型脓肿,进行经皮引流是无效的。PAD最适用于位于肠系膜或盆腔的大型局限的脓肿,没有粪便的污染(B型和C型)。 PAD后进行手术的最佳时间尚不清楚。病变节段常常需要在早期切除——在临床症状消退后,导管仍然置于体内时。如果不打算进行早期手术,就可以让病人带着导管回家。在成功进行PAD后,不是所有的病人都必须进行手术。有一些老年病人在没有进行后续手术的情况下仍然保持状态良好。如果有了更多经验,就可能选择适宜的候选人进行保守随访。
阑尾周围脓肿
阑尾周围脓肿可能出现于急性阑尾炎或阑尾切除后。有2-3%的阑尾炎病例发生脓肿形成的并发症,最终导致坏疽或阑尾穿孔。这种病人常常表现出一个可以触到的“阑尾肿物”,这种情况可能是脓肿导致,也可能是网膜和小肠襻蜂窝织炎增厚所致,或是两种因素皆有。需要鉴别的情况包括淋巴结炎,Meckel憩室炎,盲肠穿孔(包括肿瘤,异物,以及憩室炎),Crohn病,或卵巢病变。
临床诊断是不准确的,在由于阑尾肿物而进行手术引流的42例病例组成的一个系列中,有45%的人实际上是蜂窝织炎而没有显著的脓肿形成。试图对阑尾周围脓肿进行早期阑尾切除和引流的致病率也较高,达到了24-28%,而在完整切除没有穿孔的阑尾时,致病率只有5%。更为常见的并发症包括伤口感染,脓肿形成,粪瘘,门静脉炎,以及小肠梗阻。
静脉注入造影剂后进行CT检查能够可靠地对阑尾炎的并发情况以及阑尾切除后的炎症进行分期,这样能够合理地选择药物,手术,或经皮治疗。阑尾周围的蜂窝织炎在注射造影剂后是CT值为20Hounsfield(HU)单位或更高的一团软组织密度影。而阑尾周围脓肿是边界清楚的积液(<20HU)。如果在蜂窝织炎或脓肿中出现钙化的阑尾石,就可以对炎症的病因进行诊断,这种现象在CT上比在平片上更常见。
Jeffrey等人在临床上疑诊有阑尾穿孔的病例中回顾了70例阑尾周围炎症性肿物的病人。患有蜂窝织炎或脓肿直径小于3cm的病人(类型1)对静脉应用抗生素治疗反应良好,而没有进行手术或经皮引流。在这些病人中,CT引导下的诊断性抽吸可能会对分离病原体进行抗生素敏感试验有帮助。对于脓肿边界清晰,体积更大的病人(类型2),就联合使用静脉抗生素和经皮引流。这两组的治愈率都大约是90%。对类型2病人进行常规窦腔X线显像显示,46%的病人都有通向阑尾或盲肠顶部的瘘道。这就需要更长时间的导管引流,最多达3.5周,直到所有瘘道都闭合。一旦病人的表现恢复正常,就可以出院在门诊随诊窦腔X线显像。
在这项研究中,对脓肿广泛,边界不清,并且延伸至盆腔,腹膜外,以及肠襻间的病人(类型3)进行了早期手术治疗。造成阑尾周围炎症肿物的其它原因包括盲肠淋巴瘤穿孔,憩室炎,以及卵巢囊肿破裂,这些病因也有在这组病人中出现,症状同阑尾脓肿相似。
在阑尾切除术后形成脓肿的病人也对PAD有较好的反应。这组病人需要进行几周的导管引流,才能使经常存在的瘘道闭合。
对于阑尾周围脓肿,在进行PAD后,没有必要进行选择性的阑尾切除术。在对阑尾周围脓肿进行手术引流而没有切除阑尾以后,80-95%的病人都持续无症状。如果选择性的切除阑尾,切下的阑尾常常并没有炎症的表现,或是根本就无法找到阑尾,因为在形成脓肿时阑尾已经被炎症破坏了。在这种情况下,间隔一段时间后进行的阑尾切除术也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达到19%。对阑尾周围脓肿进行PAD所需的住院时间平均是8天,这个结果优于手术治疗的6.5-17天。
Crohn病
20-24%脓肿形成的病人有Crohn病,这一概率在自发性脓肿和术后脓肿的病人中是相同的。脓肿形成的机制包括从受累肠道处直接蔓延,出血性播散,以及手术后的腹膜污染或解剖结构破坏。
由于同时进行的激素疗法可能会掩盖疾病的临床表现,可能会延误诊断,CT在做出诊断和鉴别脓肿和蜂窝织炎方面具有很大的价值。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治疗都有很大困难,这是由于基础病变累及肠壁全层。在手术引流后形成皮肤瘘道的几率很高,可以达到85%。在同时存在脓肿的情况下如果要进行肠道的旁路手术,致病率和死亡率都会很高,因此建议将手术操作分为两步,包括脓肿引流以及6周后进行的后续病变肠段切除和瘘管切除术(如果存在瘘管)。
PAD在Crohn病中能起到姑息治疗的作用,并且能缩小后续手术的范围,使得更多的病人能够成功地进行“一步”手术。尽管手术和经皮引流都能够得到很好的耐受,但PAD作为一种创伤较小的技术被优先选择。
对于肠管和脓肿没有交通的病人,PAD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当存在交通时,PAD对脓肿的痊愈也是有帮助的,尽管存在交通时成功率要低一些,并且需要更长的时间是瘘道闭合。使用静脉内抗生素进行积极的辅助内科治疗以及全肠外营养(TPN)是很必要的,这样可以使瘘道愈合。当基础肠道疾病加重并且存在严重的狭窄和限制时,瘘道就可能复发,对这些病人进行选择性切除可以使之收益。基础病较轻的病人复发率较低,这些病人可以观察。一旦瘘道愈合,就可以采用钡造影对基础病的范围进行评价。
造成Crohn病人发生术后脓肿的原因是吻合口瘘,这种情况发生于10-15%的病人。他们对PAD反应良好,同其它与胆道或肠道相同的术后脓肿一样,这种脓肿的治愈率可以达到80%。
输卵管卵巢脓肿(Tubo-ovarian Abscess)
在美国,每年约有85,000个妇女患上输卵管-卵巢脓肿(TOAs)。传统的治疗方法即是静脉应用抗生素或手术治疗,手术的范围可以从阴道切开术到全子宫和双附件切除术,以及腹腔镜下手术。有多项系列都记录了PAD成功治疗TOAs的经验,治愈率达到了约90%。并发症发生率很低并且程度较轻。
有一部分病人在初次出现脓肿数月后出现脓肿再发而需要再次进行PAD,但长期避免手术率超过了80%。
尽管大多数TOAs都是通过超声诊断的,但是在引流之前进行诊断性的CT是很有帮助的,这样可以评价脓肿或多个脓肿的整体范围,并且排除更适合进行手术的弥漫腹膜病变。
如果脓肿发生了机化,即使有多个脓肿,也可以经皮引流。可以通过经腹腔,经臀,或经阴道路径来进行穿刺,取决于脓肿的位置。CT用于经臀路径中,并且也常常用于经腹路径中,但如果选择了经阴道入路,就应该用经阴道超声进行引导。可以使用市售或定做的活检导引器来插入针头。
有人建议,对于直径大于7cm的脓肿,最好联合抗生素和PAD作为初始治疗,但较小的脓肿只是在内科治疗无效时需要进行引流。直径小于3-4cm的脓肿可以进行抽吸,但往往无法插管,尽管单纯的细针穿刺就可能起到治疗作用。抽吸、引流和手术的具体作用以及时间安排还有待进一步阐明。PAD有可能降低同大型手术相关的早期致病率和死亡率,能够降低住院治疗的费用,并且能够避免对年轻女性进行手术绝育以及提前绝经。
感染的肿瘤
对感染的肿瘤进行经皮引流不是一种常见的手术操作,在2,500例经皮脓肿和积液引流的病例中,只占不到1%。在肿瘤过度生长而供血不足时,肿瘤的中心区域就会发生坏死。感染更常见于过于劳累的病人。
大管径的导管引流能够有效地使75%的病人退热并且得到临床改善,但对于大多数病例,由于肿瘤壁较厚硬,瘤腔不会塌陷,因而肿瘤依旧存在。这些病人需要手术切除肿瘤或是终生导管引流。在研究中,有维持导管引流一年仍存活的病例。门诊病人的导管通常每2-3月更换一次,对于肿瘤无法切除的病人,引流使症状显著减轻。
尽管在进行引流之前一般就得到了肿瘤的诊断,但潜在的肿瘤也可以以感染为表现。提示这种情况的线索包括壁上有结节,尽管持续引流和持续的抽吸出血,仍然无法治愈或是在拔除导管后又复发。对肿瘤进行细针穿刺活检可能会有假阴性,在以上系列中就有8名病人出现了这种情况。然而,对于选择性的病例,对抽吸液体进行细胞学检查或在影像引导下对壁结节进行穿刺可能是很有价值的。
积液
发热病人出现新发积液或是发现的积液无法判断其持续时间,都应该用小管径细针进行诊断性穿刺。如果积液外观或Gram染色确定是感染性的,就应该在确定存在安全的穿刺通道和凝血指标可以接受的条件下进行PAD。没有感染的积液只有在引起症状时才需要引流。
淋巴囊肿(囊性淋巴管瘤)
淋巴囊肿可以是大型腹部血管手术的并发症,肾移植的病人中有18%的发生率,广泛盆腔淋巴结清扫的病人有超过30%的发生率。 尽管淋巴囊肿常常没有症状并且不需要治疗,但可以导致疼痛,里急后重感,尿频,输尿管梗阻,造成移植肾血管蒂的压迫,肠梗阻,腿部水肿,或深静脉血栓形成,或者发生感染。 淋巴囊肿是由腹膜后或移植物中的淋巴系统溢漏产生的,一般在手术2-3周后才表现出来。肝素预防性治疗是促进淋巴囊肿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肝素能够阻止淋巴凝固。皮质激素,利尿剂,广泛腹膜后分离,以及移植物排斥都增加淋巴的产生,因此也可能是促进淋巴囊肿形成的原因,免疫抑制状态显著延长了淋巴系统创面的愈合。
过去认为手术是首选的治疗方法,腹膜造袋术的治愈率超过90%。但是,这也是一项创伤性,有其伴随危险,特别是对免疫抑制的移植患者。细针穿刺有80-90%的复发率,原因是淋巴系统持续外溢。这就需要反复抽吸,而与此相关的感染率达到25-50%。现已显示,单纯采用经皮导管引流就可以取得成功效果,但引流时间可能延长——持续超过1月。
如果采用经导管注入硬化剂的方法,就可以减短导管引流的时间,增加成功率,达到同腹膜造袋术相似的结果,因为这样能够使供应的淋巴系统发生炎症,封闭。在单纯导管引流超过一周的情况下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可以使用的硬化剂包括碘化聚乙烯吡咯酮,乙醇,博来霉素,四环素,钠盐溶液。如果使用硬化剂,应该保证淋巴囊肿没有同腹腔相同。常常需要分多次注射。对于经皮治疗反复失败的病人应该进行手术,因为反复引流和注射硬化剂常常对复发是有效的。
如果要对一个肾移植病人进行淋巴囊肿引流,应该对其进行肾活检,因为常常并存排异的情况,治疗排异有可能有利于淋巴囊肿的治愈。所有影像学检查和抽吸液的生化分析可能都无法将囊性卵巢肿瘤同淋巴囊肿区分开来,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因此,如果对盆腔的囊性肿物进行了抽吸,都应该进行细胞学检查。卵巢肿瘤应该采取手术切除的方法,而不应进行抽吸,因为抽吸可能引起腹膜播散。
尿性囊肿
尿性囊肿可以在创伤,手术或肾移植后等情况下发生,也可以由梗阻导致,最常见的梗阻原因是输尿管结石。小的尿性囊肿在对泌尿道进行引流后会自发吸收。而那些大的,以及造成梗阻或压迫症状的尿性囊肿也需要分次引流。重吸收时可能伴有血肌酐水平增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