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有现代的抗生素治疗,未引流的腹腔脓肿造成的死亡率仍然高得难以接受,达到了50-80%。
治疗原则如下:
1.将脓液完全排空。无论采用手术还是介入放射学的方法,只有在完全排空脓腔内容物时,治疗才能发挥最大的效果。使情况不稳定,疾病严重的病人在数小时内恢复。持续的外引流能够增进治疗效果。
2.早期诊断和治疗。在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之前进行早期引流,一旦出现了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预后将会很差。
3.准确的解剖定位。这样可以选择合适的穿刺入路,明确脓腔形成的情况,寻找安全的穿刺引流的途径,或者需要将引流管更深入或进行更广泛的手术,防止发生因感染导致的全身衰竭。
4.诊断任何潜在的病因。必须明确可能存在的肠瘘的情况,在成功成功后,拔除引流管之前应该保证瘘管处愈合。
5.进行影像学随诊记录恢复的过程。单纯应用细引流管进行引流并不一定能保证治疗成功,或因为引流管可能会被堵塞,或导管处于不佳的位置,或是脓腔太小而不能引流脓肿内容物。
CT扫描和脓腔造影,因其可以对上述基础信息进行评价,已经使盆腔脓肿的治疗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对选择性的单腔,没有并发症的脓肿进行PAD(percutaneous abscess drainage)的成功率可以达到90-100%。
导致盆腔脓肿发生的情况,可能有近期手术,尿漏,或肠管相通。这类脓肿比没有并发症的脓肿治愈率低,范围在65-95%。对它们进行治疗的时间要比单纯脓肿更长,常常需要CT诊断和随访,并且需要多根导管分别引流分叶的脓腔,或进行专业的冲洗。超过90%的憩室周围脓肿都可以用经皮方法成功引流。90%阑尾周围脓肿的病人都可以成功地引流,并且在Crohn病中进行PAD的成功率可以达到70-100%。80-85%的术后盆腔脓肿病例都可以经PAD治疗。
有多项研究显示,PAD比手术引流的成功率高,而致病率和死亡率却更低。Johnson等人进行了一项比较手术和经皮引流的研究,结果发现经皮引流的死亡率为11%,并发症发生率为4%,而手术治疗的这两项指标分别为21%和16%。其它研究显示没有差别。由于还没有进行过随机的前瞻性试验,目前比较PAD和手术引流的成功率还没有依据。但目前进行这种试验可能是不符合伦理的,因为PAD被广泛接受为首选的初始治疗。
经皮引流的成功率取决于怎样定义治愈。治愈最全面的定义是指发热消退,脓肿消失,避免了手术治疗,以及长期没有复发。但是,即使不是所有的上述目标都达到了,也不意味着治疗没有给病人带来好处。病人在刚诊断时往往病情很严重,原因可能有高龄,存在的合并症,以及近期进行过手术。对这组人进行手术可能会有生命危险,特别是有并发症的脓肿其预后本身就比较差。对这组人进行PAD有姑息治疗的作用,可以推迟手术的时间,直到手术的危险被降到最低。
PAD常常能够缩小后续手术的范围。一旦炎症和占位效应得以解决,外科医生的任务就可能更容易了。这样在初次手术时就可以更确定,否则可能需要仔细权衡。例如,对于一名有结肠周围憩室脓肿的病人,可能就不需要分别进行手术引流脓肿,功能性的结肠造瘘,切除病变节段,然后封闭憩室。这样就可以将一个2或3步的手术操作简化到1至2步。这就是对肠道脓肿进行PAD的主要目标,因为这种情况下进行后续手术往往是不可避免的。
总而言之,PAD是可以在局麻下进行的非手术治疗方法,并且其成功率,致病率,以及死亡率同手术一样甚至更好,相比之下,手术却是一项要承担全麻风险的大型操作。PAD同时还有姑息治疗的作用,如果后续手术是必要的话,PAD还可以简化后续手术。有一份权威的外科综述这样对PAD的作用进行总结:“它显然是近几年来腹部外科最大的进步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