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有10%至20%的脑梗病例继发于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粥样硬化在血管壁切应力低的部位形成,颈动脉分叉(窦)最常见。除了颈动脉狭窄的程度,斑块结构也被认为是决定卒中风险的关键因素。以细胞增生,组织因子激活,氧化低密度脂蛋白(LDL),溃疡,出血以及血栓形成为特点的复杂斑块可能增加手术病人以及非手术病人的卒中风险。用他汀类药物稳定斑块,并且改变其它危险因素可能降低围手术期和长期的卒中风险。
颈动脉狭窄的程度和5年同侧中风的发生率
Fisher及其同事最先描述了颈动脉狭窄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以及卒中之间的关系,他提出把外科剥离斑块作为一种可能的治疗。尽管很早就提出了对颈动脉进行血管再通以预防卒中,也只是在数十年后,经过细致分析颈动脉阻塞性疾病的自然史以及多项大型多中心、随机试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的益处才得以证明。对于有症状的病人,这些试验已经很明确地证明CEA的益处是与颈动脉狭窄的程度成比例的。对经动脉造影证明的有重度狭窄(70%-99%)和中度狭窄(50%-69%)的出现症状的病人,CEA的地位已被广泛接受。对有高度狭窄但没有出现症状的病人,是否进行CEA有较大争议,因为有难以接受的手术高风险,并且同侧卒中的年度绝对危险仅有轻度下降。
本栏目将讨论这两组病人(症状性颈动脉狭窄、非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血管再通问题。回顾当前关于对近期颈内动脉(ICA)阻塞的出现症状的病人血管再通的观点。尽管众所周知颅外-颅内搭桥试验的结果是否定性的,但在特定的患有症状性ICA阻塞以及高复发率缺血性卒中的病人亚群中重新评价该操作的价值又再一次燃起了人们的兴趣。用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加上氧摄取测定确定出高危病人组,在颈动脉阻塞性卒中研究(COSS,Carotid Occlusion Surgery Study)中对这些病人进行研究。最后,总结当前在不同的临床情况下有关CEA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