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和定义 门脉高压分类门脉高压肝内阻力部位 门体侧支形成 内脏血管扩张和循环高动力 体循环表现 肝肾综合征 腹水形成的机理
返回首页

门脉高压时肝内阻力部位

时间:2013-09-19 17:11来源:未知 作者:Mr.Editor
有很多机制可阻碍流过肝脏的生理性血流,而主要影响的是肝脏总灌注的门脉血流部分。它们依赖于发生于肝组织和血管床的基础病理过程。可以根据作用不同将其分为窦性、窦前性和窦后性。病理过程可进一步区分为: 1. 硬化性(炎性)或非硬化性(非炎性)起源的
有很多机制可阻碍流过肝脏的生理性血流,而主要影响的是肝脏总灌注的门脉血流部分。它们依赖于发生于肝组织和血管床的基础病理过程。可以根据作用不同将其分为“窦性”、“窦前性”和“窦后性”。病理过程可进一步区分为:
 
       1. 硬化性(炎性)或非硬化性(非炎性)起源的结节形成过程
 
       2. 非结节形成过程(血栓形成、浸润等)。
 
        从临床上最重要的病理过程开始――肝硬化――它主要影响肝血管床的窦状隙。
 
窦状隙部位的阻力形成:包括肝硬化化,非硬化性结节形成,窦前部位阻力形成以及窦后部位的阻力形成。
 
1. 窦状隙部位阻力形成-肝硬化:它是慢性肝脏疾病导致肝纤维化和硬化是临床上最常见、最重要的门脉高压疾病发生基础。这种情况下发生的形态学和功能改变导致肝脏循环发生重要改变,并导致肝门静脉血管阻力升高。这一阻力的结构基础既反应了肝脏疾病的期别,又反应了其病因。它涉及被动(静态)和主动(动态)组分。试验性研究提示被动成分只有在已发生肝硬化的情况下―即肝脏疾病的进展阶段―作用显著。有趣的是,临床上相当严重的门脉高压症可能被发现处于肝脏疾病的早期――慢性及爆发性的。
 
        动态成分-主动血管收缩:对肝硬化患者的研究在肝小静脉水平未发现任何重要过程可解释门肝阻力的增加。同样的,在实质性肝脏病变的发展过程中,未发现窦状隙和门静脉压力有显著差别,表明门脉树区域可能也没有明显血流阻力形成。因此我们应在肝窦状隙区寻找门肝阻力升高部位。上述星形细胞肯定可以影响窦状隙腔径,但可能只是由于其在炎性活化后获得的收缩功能。它们对多种血管活性物质发生反应,包括一氧化氮、内皮素、血栓素A2、P物质、血管紧张素II、去甲肾上腺素和凝血酶。
 
        这些细胞,在疤痕组织活化后发展出成肌纤维细胞的特点,通过产生大量细胞外基质改变窦状隙的特点,但同时也可以产生很强的收缩,足以改变炎症区窦状隙血流。相关受体的发现说明细胞转化可能由局部炎症介质(血清素、组胺)和细胞因子引发,并可能由其他旁分泌物质如内皮素调控。特别是它们对血管活性物质的敏感性大大增加。这在体外细胞培养中很明显,可以代表硬化肝脏对门脉血流中的血管收缩介质超敏性的背景,试验显示。不同性质的神经纤维的出现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一些递质类似物(bosentan, ritanerin, losartan, clonidine)的效应。
 
        基于上述发现,我们可以认为星形细胞转化为成肌纤维细胞,是肝组织血管床中的主要收缩成分。在窦性和窦后性门脉高压症中,这将影响门肝血管阻力的实际程度。通过试验性研究,在硬化组织重构发生前,这一动态机制代表了近100%门肝血管阻力,重构发生后,大约代表该阻力的50%。这是关于未来可能的治疗方法的一项很有前途的发现。
 
        静态成分-被动结构性阻力:慢性肝脏疾病中还有其他因素调节肝脏血管阻力的增加,在病理生理过程的不同阶段发挥不同的作用。随着肝脏组织的破坏,肝脏微循环的横截面积明显减少。毫无疑问的,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一个肝细胞的体积,在某些特定类型的损伤中(尤其是急性酒精性损伤)细胞水肿时增大,因此使窦状隙管腔明显变窄。如上述,内皮细胞的大小以及其细胞核因细胞水肿而突出可在小静脉的入口和出口区域造成相似的效应。
     
        然而,关键性的结构改变为窦状隙被覆内皮和小叶结构的改变。伴随内皮的质量改变(通过这一过程窦状隙发展出正常毛细血管的特点),胶原沉积于Disse间隙,在血管腔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导致血流阻力增加。肝硬化阻力增加是由于窦状间隙减少。
 
        另外,注意到小叶中窦状隙数量减少,其受肝细胞压迫而变窄,发生多层小梁再生。不断发展的再生结节压迫功能性窦状隙和实质内门肝分流,以及中央小静脉和小的门静脉和肝静脉。所有这些因素在硬化肝脏中为被动升高的血管阻力提供了长期、基本不可逆的基础。如果我们不提到动脉流入血流增加,那么列出的参与机制列表将是不全面的,前者是维持实际窦内压和灌注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因素。
 
2.  窦状隙部位阻力――非硬化性结节形成:非硬化性结节形成以类似于硬化性结节的方式被动的阻碍血流。但是,由于肝细胞功能受损较少,这些过程的预后较好。病理机制为结节再生性增生,其基础似乎是门静脉终末支阻塞。它见于系统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Felty综合征,骨髓增殖和高粘滞综合征、内分泌疾病以及以合成代谢激素和细胞生长抑制剂治疗时。部分结节转化是一类少见的疾病,影响汇管区附近肝脏组织。    
 
3.   窦前部位阻力形成:这一组情况的共同特点为肝细胞和腺泡结构不受致病过程的影响。然而,由于一部分门脉血流总是绕过肝脏的生物学滤过,肝功能不太正常。
 
       该病理过程通常影响门脉区,可能重叠入窦状隙。该过程的发展通常很缓慢。这组疾病包括了血吸虫病和先天性肝脏纤维化。在一些血液系统恶性疾病中,窦前性门脉高压的发展是造血组织浸润门脉区或终末门脉分支血栓形成的结果。在系统性肥大细胞增多症,我们也发现门脉区浸润;同时,由于组胺活性升高,门脉血流增加,开放了脾脏动静脉分流。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和结节病同样造成门脉区的原发性损伤。
 
4. 窦后部位阻力形成――布加氏综合征和静脉阻塞性疾病:窦后性门脉高压可因布加氏综合征引起,以肝静脉树的弥漫性或广泛性阻塞为特点,或由肝静脉主干阻塞性疾病引起,主要影响肝小叶中央静脉。这些主要表现为非硬化性和非结节性过程,病因学也上相当不同。临床结果依赖于肝静脉阻塞的发展速度和静脉阻塞程度以及基础疾病的性质。严重后遗症为由于肝脏灌注减少导致的缺血性肝损伤。另外还有门脉高压的常见并发症(腹水多见)。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没有了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