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微导管Tracker 18是由Target Therapeutics 公司在1987年研制开发的。1997年被Boston Scientific 公司收购。那年代微导管产品的主要问题是:相对于导管的直径,微导管内腔较小;透视下可见性差;导管壁容易打折;亲水涂层从导管剥离[1]。微导管前时代,低位消化道出血的栓塞治疗导致将近20%的病例出现结肠梗死,这一技术在当时逐渐被弃之度外。进入微导管时代之后,低位消化道出血的栓塞治疗的梗死率仅为0-1%,微导管栓塞技术成为低位消化道出血治疗的一线治疗方法。 到现今,我们有许多选择 微导管的特性包括 1. 推送力,推送时导管前进的能力。微导管的推送力主要依赖导管跟随导丝的能力。特别是折返支的选择时 2. 旋转控制力,导丝旋转时,前方导丝头同步旋转的能力。 3. 形状记忆力,导丝塑形后恢复原来形状的能力 4. 不透光性,透视下可见 5. 柔韧性/柔顺性 6. 抗折能力 7. 内外径 8. 经济性 Codman Prowler Product 微导管的技术参数主要包括导管的初始直径,末段直径,内径和最大导丝直径等,以下为各公司生产导管的技术参数等。 和早期微导管的设计不同现代微导管设计追求更大的导管内径,更强的微导管推送力,更好的推杆的硬度移行过渡,更柔软末段和导管尾端(Hub)设计,更高的可视性以及更牢固的亲水涂层。 大内径微导管 较大的栓塞微粒可以通过较大的内腔 Barr 等曾经测试过多种微导管内径通过PVA 的能力[2]
通过微导管还可以注射造影剂进行血管造影
下图显示不同导管前进所需要的力量[4] 增加导管推送力的主要方法是用各种不同的材料编织微导管,既可以导致较好的微导管推送力也可以增加导管的控制和减少导管打折。 以下是Biosphere 的增强编织的材料 增强编织微导管与未编织导管的比较 多数微导管的推送力是依赖其中的微导丝实现的 各式各样的导管壁设计
涂层(Coatings) 外亲水涂层改善微导管的追踪性(trackability);内亲水涂层有利于推送微弹簧栓子通过微导管。
为增加微导管的可视性,许多导管头端加载金属标记带
金属标识到导管尖的距离也是微导管的一种追求
Prowler®微导管标识到导管尖的距离最短,这一特性提供透视下导管尖最精确的位置 微导管的尾部设计
微导管尾部设计的目的 化疗和碘油相容性 可以清晰地看见栓塞剂或弹簧栓子 需要逐渐变细以减少阻塞和增加栓子通过能力 微导管头的形状 如何决定微导管的使用? 1. 导管的大小:What vessel you need to get to 较小直径的微导管 2. 微导管腔的大小:接近于微弹簧栓子或微粒 3. 硬度或强度(Stiffness) 较为刚性的微导管可以抵消在推送过程中的后坐力,特别是用于颈内动脉系统动脉瘤的时候,后坐力意味着被已经送入瘤囊的微弹簧栓会被微导管的回撤带出瘤囊。 4. 柔性(flexibility):意味着可以进入更为迂曲的血管 5. 相容性(compatibility),如化疗药物,乙醇,碘油或EMSO 新型微导管
Steerable 微导管(Micrus Courier Enzo) 双腔微导管 三轴微导管:新型1.9F微导管可以进入2.7F微导管对肿瘤实施栓塞 对63例肝癌超选择栓塞结果显示[5]: p=0.0086 结论:
1. Barnwell SL, D'Agostino AN, Shapiro SL, Nesbit GM, Kellogg JX. Foreign bodies in small arteries after use of an infusion microcatheter.AJNR Am J Neuroradiol. 1997 Nov-Dec;18(10):1886-9.
2. Barr JD, Lemley TJ, Petrochko CN. Polyvinyl alcohol foam particle sizes and concentrations injectable through microcatheters. J Vasc Interv Radiol. 1998 Jan-Feb;9(1 Pt 1):113-8.
3. Brown DB, Papadouris DC, Davis RV Jr, Vedantham S, Pilgram TK. Power injection of microcatheters: an in vitro comparison. J Vasc Interv Radiol. 2005 Jan;16(1):101-6. 4. Zoarski GH, Mathis JM, Hebel JR.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of microcatheter systems in a standardized tortuous pathway. AJNR Am J Neuroradiol. 1998 Sep;19(8):1571-6.. 5. Shimohira M, Ogino H, Kawai T, Sakurai K, Nakagawa M, Shibamoto Y. Clinical usefulness of the triaxial system in super-selective 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cta Radiol. 2012 Oct 1;53(8):857-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