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固醇激素 涉及肌瘤的发生和生长的因素目前还知之甚少。直到最近,性腺类固醇激素,尤其是雌激素,还被认为是肌瘤发生和生长的唯一调节因素。临床观察到肌瘤发生于月经初潮后,生长,在育龄期很常见,绝经或以GnRH激动剂治疗后逐渐消退,这些现象支持雌激素的在子宫肌瘤形成中发挥作用。一些体外研究也支持这些激素的作用。人群中肌瘤的高发生率说明环境中的毒素可能在肌瘤的发生和发病中发挥作用。虽然在人类中缺乏直接证据,使用Eker鼠进行的研究显示一些外源性雌激素受体的配体如有机氯、杀虫剂和食物中的类黄酮通过雌激素受体影响肌瘤生长。 与许多医师的观点不同,孕酮似乎比雌激素具有更重要的作用。临床观察到孕酮反加疗法可抑制GnRH激动剂介导的肌瘤缩小,抗孕激素如米非司酮(RU486)可导致肌瘤消退。体外实验也支持这一看法。接受孕酮治疗的患者的肌瘤较未接受孕酮治疗的患者的肌瘤细胞生长更为明显,且肌瘤较正常子宫肌层孕酮受体浓度更高。另外,有人提出肌瘤形成事实上可能代表类似于孕期平滑肌细胞反应的异常增强的类固醇激素反应性。然而,关于妊娠期肌瘤生长的许多研究得到的结果不尽相同。一些研究中肌瘤生长,而另一些研究中肌瘤消退,还有一些肌瘤无变化。因此,令人惊奇的是即使在刺激肌瘤生长条件相同时,也没有观察到明确的反应模式。 近20年的研究使我们对于肌瘤发病机理的认识超越了卵巢类固醇激素。现在很明确的是这些激素的促生长、纤维变性和血管生成效应通过激活许多编码子宫内自分泌或旁分泌生长因子的基因结合起来。子宫内膜功能障碍在肌瘤相关出血中的关键作用也渐渐为人们所理解。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遗传倾向起着关键性作用。
生长激素及胰岛素样生长激素I和II都发挥生长激素功能,它们都可能与子宫肌瘤发病相关。生长激素作用的其他支持点包括患肢端肥大症的妇女体内生长激素过剩,其子宫肌瘤发生率也较高。
遗传基础 有许多关于子宫肌瘤可遗传性的间接证据。首先,患子宫肌瘤妇女的一级亲属肌瘤发生率为对照的两到六倍。其次,同卵双生子同时行子宫切除术的频率为异卵双生子的两倍,而子宫肌瘤是行子宫切除术的最常见的手术指征。第三,非洲移民的美籍妇女肌瘤发生率为相应的高加索妇女的两倍,且病情更为严重。第四,有一些可遗传症状,如Reed综合征,遗传性平滑肌瘤病和肾细胞癌(HLRCC),Bannayan-Zonana综合征和Cowden病,子宫肌瘤是其表现之一。 子宫肌层转化为子宫肌瘤可能涉及正常子宫肌层的体细胞突变。核型异常见于40%的肌瘤中。常见的四种主要核型异常为:转位t(12;14),3q和7q缺失,12三体,及涉及6p,10q和13q的重排。约20%的核型异常的肌瘤表现为典型的t(12;14)转位,这也是最常见的核型异常。虽然年龄和产次与核型异常无相关性,细胞发生异常与肌瘤大小和位置之间却有某种联系。核型异常的发生率随肌瘤位置的不同而不同(肌壁间35%,浆膜下29%,粘膜下12%)。染色体异常和肿瘤平均大小之间也有联系,说明与每个肌瘤相关的染色体异常可能促进肌瘤生长或反之亦然。来自同一子宫的多个肌瘤有不同的染色体改变,说明染色体改变可能涉及多种基因并支持肌瘤发生的克隆特点。这些事实也许能解释同一患者中观察到的肌瘤大小、生长及对激素治疗的反应性的巨大差异。 发现的许多肌瘤基因图候选基因涉及先前发现的核型组。染色体重排导致的HMGA2和HMGA1基因断裂可能与肌瘤形成相关。正常情况下,这些基因编码通过调节DNA转录对调控细胞生长起关键作用的蛋白质。HMGA2(以前称为HMGI-C)位于12号染色体,绝大部分突变并不是发生于基因内,而是发生于基因的5’端。HMGA1(以前称为HMGI-Y)编码一种相关的HMG蛋白,其基因位于6号染色体短臂。 另一个基因,RAD51L1(也称为hREC2),位于染色体14q23-24,编码修复双链DNA断裂的一种酶,可能也与肌瘤形成有关。然而,现在不再认为HMGA2和RAD51L1通过t(12;14)(q15;q23-24)转位融合是导致肌瘤形成的主要分子机制。 多发平滑肌瘤协会指出线粒体缺陷在肌瘤发生中的作用。延胡索酸酶水合酶(FH)催化Krebs三羧酸循环中的关键步骤,位于染色体1q42.3-43,似乎作为抑瘤基因发挥作用。患HLRCC和Reed综合征的患者中曾发现胚系FH突变。然而,FH是作为抑瘤基因的作用机制及其与肌瘤形成的关系还不清楚。另一个抑瘤基因突变,PTEN,在患Bannayan-Zonana综合征的患者中曾有报道。虽然在遗传性肌瘤相关综合征中发现了这些基因,我们还不知道这些突变是否会导致散发肌瘤的发生。目前的研究主要关注利用基因组扫描和微阵列技术发现更多的肌瘤易感基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