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动脉瘤栓塞的目标是减少动脉瘤壁的循环系统压力,尽可能保持载瘤动脉的通畅。有时很难决定究竟用什么技术最好,文献中的病例都是选择性的和病例报告。
麻醉: 局麻
入路:经股动脉入路或经肱动脉入路
造影:有CTA结果的情况下直接进行选择性患肾动脉造影。仅超声证实的肾动脉瘤需先行腹主动脉造影。
治疗计划的确定:取决于肾动脉瘤的位置和瘤颈与载瘤动脉的关系,瘤颈宽度,整体大小,载瘤动脉直径,距肾动脉开口距离,动脉瘤区域是否有分支
肾动脉瘤治疗技术的选择
动脉瘤位置 |
治疗选择 |
周围分支 |
弹簧栓子,胶 |
主干 |
弹簧栓子,支撑架辅助弹簧栓子,覆膜支撑架,球囊辅助Onyx胶
|
动脉瘤区域有分支 |
多层支撑架,微支撑架辅助弹簧栓子,球囊辅助弹簧栓子,球囊辅助Onyx |
1. 选择性肾内段动脉栓塞术(embolization):
是指栓塞肾实质内动脉瘤的载瘤动脉。主要适合于肾实质内肾动脉瘤,即所谓周围分支动脉瘤,并不适合进行动脉瘤囊内栓塞的病例。可以选择的栓塞剂包括明胶海绵、微弹簧栓子、可脱球囊等。但这种动脉瘤的栓塞势必会导致部分肾梗死,可能会导致高血压加重和肾功能恶化。所以使用微导管超选择载瘤动脉栓塞,尽可能保留肾动脉瘤近远端的血流是十分必要的。
病例1
病例2
2. 直接瘤囊内填塞技术(Coils Packing ):
对于瘤颈较窄的肾动脉瘤可以采用脑动脉瘤瘤囊内栓塞的技术,将微弹簧栓子直接释放到瘤囊内直至达到致密填塞,同时避免载瘤动脉因置入弹簧栓子后压迫载瘤动脉。
瘤囊填塞技术最重要的是显示瘤颈,即动脉瘤颈与载瘤动脉的切线位置,其意义在于此位置可以减少将弹簧栓子误释放到载瘤动脉内。
最为挑战的是最后一枚弹簧栓子的释放要恰好封闭瘤囊的颈口,这是不容易做到的。
优点是可以维持载瘤动脉的通畅,缺点是对载瘤动脉瘤颈比要求高。最后一枚弹簧栓子置入颇具挑战性。
各种瘤囊填塞
病例1
下一步?
1. 局部rtPA团注
2. 局部 ReoPro 团注
3. 全身肝素化
4. 什么都不做
|
全身化肝素化后一天 |
3. 球囊辅助技术(balloon assist coiling):球囊辅助肾动脉瘤囊内弹簧栓子填塞是避免支撑架辅助治疗时最终可因支撑架内再狭窄导致部分或整个肾功能的缺失。
病例1
|
|
3D-CTA:定义动脉瘤的尺寸、瘤颈宽度、瘤颈比,动脉瘤的个数,载瘤动脉的来源和走行方向。判断弹簧栓子置入后突出到载瘤动脉的风险 |
3D 旋转DSA:大宽颈动脉瘤在左主肾动脉分叉处,腹支和背支远端距动脉瘤囊颈部均有较为邻近的分支 |
开始手术前5000单位肝素静脉注射
|
|
|
DSA同样显示在肾动脉分叉处的宽颈动脉瘤。在动脉瘤近端部分出腹侧支动脉后,背支动脉从动脉瘤向下行,并有分出背支动脉,有锐角走形 |
6F肾动脉引导导管(RDC)放置在动脉瘤颈部。4F球囊导管(Boston 4F sterling 5mm x 4cm)穿过动脉瘤囊进入动脉瘤末端背支。锐角走行的背支球囊通过略困难,通过后实施球囊扩张,以保护弹簧栓子释放时减少逸出到载瘤动脉内。球囊扩张前3F微导管(renegade-18)事先经5血管造影导管进入瘤腔内 |
球囊临时封堵住瘤颈开口,经3F微导管实施瘤囊内微弹簧栓子(GDC-18)的释放。 |
|
|
术后造影显示动脉瘤囊已经充分填塞,没有可见的造影剂进入瘤囊内。 |
肾实质充分显影表示,肾动脉灌注正常。 |
术后肝素持续灌注48小时(600-800U),保持APTT在60-70秒;口服阿司匹林100mg/日,共服用6个月。
病例2
|
|
3D-DSA:宽颈动脉瘤在右主肾动脉分叉 |
DSA:宽颈动脉瘤颈近端有分支(背支)到肾实质内 |
病例2
|
|
|
0.018导丝通过并超越动脉瘤进入背支,4F球囊导管(5mm x 40mm)从动脉瘤颈进入到背支的开口以防止释放微弹簧栓子移位。双标记微导管进入瘤囊内 |
静脉注射5000U肝素后,在暂时性充盈球囊下,GDC 360°弹簧栓子成篮,确定于动脉瘤相适应。 |
球囊放松后,造影。确定弹簧栓子成篮于动脉瘤内。 |
病例2
|
|
继续动脉瘤囊内致密填塞 |
术后造影显示肾实质灌注良好 |
球囊辅助技术可以提供瘤囊内致密填塞而不牺牲载瘤动脉和任何分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