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股腘动脉的PTA一直受到争议,因为它的结果不如髂动脉PTA,其实这和股腘动脉的病变特点相关。股腘动脉疾病的发病率是髂动脉疾病的3-5倍。股腘动脉段的阻塞病变的发生率是狭窄病变的3-4倍。多数病变超过10cm长,这一长度为PTA可以接受程度的上限。反对一方则说,股腘动脉<10cm 阻塞病变是以血栓为主的病变,可以通过导管的手段得到更好的处理和长期的开放结果。 ¸
41例股腘动脉PTA 中,2例因为内膜下PTA导致的动脉阻塞进行支撑架植入术。80%以上的病例进行POBA。3年开通率随访,初始开通率为49.4%。辅助初始开通率72.2%。二次开通率为76.4%,临床改善率57.4%,肢体拯救率92.7%。 Morgenstern等人甚至用20多年前的技术,对于1-4cm长的阻塞病变再通成功率为95%,5-10cm长的阻塞病变为85%。他们建议PTA应限制在小于10cm 阻塞病变。Murray等人报告用现代技术较长一点的股腘动脉段的病变也可以再通。他们治疗42个病人的44个长段(平均长度为24.3cm)股腘动脉阻塞病变,初次治疗成功率为93%。
为了区别现代血管成形术中的冷冻球囊或药物球囊以及切割球囊的血管成形技术, POBA(Plain Old Balloon Angioplasty) 被称为普通球囊血管成形术。在血管支撑架以前,POBA已经得到广泛和长久的应用,也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一项被称为Ontario的研究共包括11548例进行股腘动脉血管成形术(PTA)的病例。5年整体生存率68.9%,5年免截肢生存为92.2%(J vasc surg 2003; 38:279-88)。目前与之竞争的技术治疗结果,多数都是非随机,单中心和有限随访的病例。长期获益和优势并没有得到确定。PTA通常的概念是“局部病变的局部治疗”。进而,典型的股腘动脉长段或复杂病变似乎从直觉上并不适合PTA技术。事实未必如此(That is not necessarily so)。
这项研究显示影响结果的因素包括:差的径向血流(poor runoff),糖尿病和慢性肾功能不全。不影响结果的因素包括狭窄或阻塞,以及病变的形态学改变。
芬兰的另一项研究[3]包括10年(1989~1999)173例连续病人,218被治肢体。狭窄病变45%,阻塞病变55%。平均长度5.2cm,阻塞病变最长达15cm。该显示了间歇性跛行患者股腘动脉球囊扩张术后的长期结果显示。大约1/3的病人需要再次干预,包括外科。但仅有6.4%进展到严重的肢体缺血(Radiology 2002 225: 345-352)。
长期以来一直有一种假设(特别在外科的文献),POBA 适合间歇性跛行,但不适合严重的病变。但那时的研究结果表明(特别是肢体拯救率方面):这并非事实。 还是来自芬兰的一项研究结果(JVIR 2002 13:455-63),1989~1992年期间,100连续病人,POBA后所有病人随访至患者死亡或截肢,平均为38个月。该组病人CCI(Chronic Critical Ischemia)意味着静息疼和/或缺血性组织缺失,加上踝收缩压<50mmHg,其中静息疼20%,溃疡占43%,坏疽37%。70.9%为狭窄病变,而阻塞病变为29.1%,被治疗病变狭窄总长度为9cm,阻塞病变总长度5.5cm。POBA的结果3、5、8年的肢体拯救率分别为65%、60%和60%。平均操作1.9次,从未植入支撑架或动脉斑块切除术。86%病人在随访期间死亡,而62%死于心梗。CCI股腘动脉PTA的结果对于肢体拯救是可接受的,但病人的生存期较差。
将近40%病人尽管PTA手术成功,但临床失败。股浅动脉或/和腘动脉PTA后的解剖开通并不保证临床成功[6]。 POBA在经过暂短的时间被介入放射学医生所关注后,POBA中的“PO”对他们来说意味着“Plain Old",即“平庸”也“陈旧”。但初涉这一领域的血管外科医生们并没有因此对这种新的血管内治疗技术感到厌倦,检索可以发现,在2000~2005年共有16篇关于PTA的文献,其中11篇是发表在外科杂志上的。或许往后还有更多...。
* ABI增加≥0.1 该研究血管病变分级中TASC A & B,以及C& D病变之间没有显著的差异。文献中说,“比较危险/获益比,PTA是不错的,需要推广”。其轻微并发症4.2%,死亡率为0%。“PTA将成为多数需要下肢血管再通病人的初始治疗”。 相对于各种竞争性技术,POBA技术简单也安全;虽然血管造影结果常常并不怎么理想,但临床有效性,包括长期有效并非想象中的差。比较其他技术POBA在花费/效益比上是明显的赢家。 借用电影《夺命感应》里的片尾曲(滚石),作为本栏目的总结,那就是: Time is on My Sid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