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颈动脉狭窄的筛查,颈动脉狭窄危险的评估(危险斑块的确定),颈动脉狭窄血管再通术的治疗计划的制定,疗效评估和随访等。 在筛查方面,除了对有脑半球神经功能障碍和暂时性失明的患者应该进行颅外颈动脉狭窄筛查。尚没有证据支持进行常规筛查颈动脉狭窄。但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前、年龄大于65岁,冠状动脉狭窄,周围血管疾病,吸烟史,TIA史可考虑进行超声筛查。 在颈动脉狭窄危险评估方面,心肌梗死(MI)和卒中在美国是致病和死亡的首要原因——而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动脉粥样硬化最早的病变是脂纹,是单核细胞来源的巨噬细胞以及T淋巴细胞在动脉壁浸润产生的结果。脂纹在生命早期就出现了,十岁以内在主动脉出现,二十岁以内在冠状动脉以及颅外颈动脉出现。脂纹开始是LDL胆固醇在动脉壁内的浸润,接下来LDL胆固醇被氧化。过程继续进展,巨噬细胞分泌趋化因子和分裂原诱导平滑肌细胞增生。这将导致斑块增长以及最终的血管腔狭窄。 在颈动脉分叉处,颈动脉窦的后壁动脉粥样硬化最为严重,那里的切应力较低而湍流较大。颈动脉窦内的层流被扰乱,这可能导致黏附分子高表达,prescription 因子激活,抗氧化酶低表达,内皮素高表达等一系列变化。大部分心梗都与斑块形成血栓有关,这种斑块具有大量炎症细胞成分以及大的坏死性脂质核,即所谓的不稳定斑块。对于颈动脉,这一机制还未被如此清晰地证明,尽管近期的证据提示颅外颈动脉分叉处的梗阻具有相似的病理生理过程。 在冠状动脉中已证明了可以将不稳定斑块逆转为稳定斑块,并且近期这一点在颈动脉也得以证明。许多稳定斑块的方案都将焦点集中在治疗高胆固醇血症上,通过他汀类药物改善内皮细胞的功能异常状态,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或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临床上有大量的数据支持使用他汀类药物降低LDL胆固醇,轻度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胆固醇,并且,除了对胆固醇的作用外,还从总体上改善了内皮细胞的功能异常状态。雷米普利,一种长半衰期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已被证明可以降低心梗,卒中,和其它血管事件的发生,而且这些作用都不依赖于它对血压的作用。包括叶酸,维他命B6和维他命B12的维生素补充制剂可以降低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但它对于降低颈动脉粥样硬化或复发性缺血性卒中的作用仍有待证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