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解剖
时间:2015-09-04 21:58来源:未知 作者:Mr.Editor
神经血管解剖和生理识别主动脉弓和头颈循环的正常解剖和变异对于成功实施颈动脉造影和血管内介入是必要的[1]。更重要的是要能识别主动脉弓的类型以及大血管的结构,因为这些解剖特征可以影响到操作过程的复杂性。根据无名动脉和主动脉弓的关系可以将主动脉弓
神经血管解剖和生理识别主动脉弓和头颈循环的正常解剖和变异对于成功实施颈动脉造影和血管内介入是必要的【1】。更重要的是要能识别主动脉弓的类型以及大血管的结构,因为这些解剖特征可以影响到操作过程的复杂性。根据无名动脉和主动脉弓的关系可以将主动脉弓分成3种类型【2】,
I 型主动脉弓三条大血管处于主动脉弓外弧的同一水平面上
II 型主动脉弓无名动脉自主动脉弓的外弧和内弧间的水平面上发出,
III型主动脉弓无名动脉自主动脉弓内弧以下的水平面上发出。目标动脉发出的位置越低(如II型或III型主动脉弓),进入颈动脉的难度越大。
除了主动脉弓的类型外,大血管的构型也很重要。通常情况下,无名动脉、左颈总动脉(CCA)和左锁骨下动脉分别自主动脉弓独立发出。最常见的变异是无名动脉和左CCA于同一处发出,以及左CCA独立自无名动脉发出(所谓"牛角样结构")【3】。
CCA远端通常在甲状软骨水平分为颈内动脉(ICA)和颈外动脉(ECA)两个分支,变异的分叉可位于甲状软骨水平上下5 cm内的任何位置,ICA相对于ECA的位置也存在多种变异。ICA起始部扩张为颈动脉球通常从起始处延伸约2 cm,此处ICA直径变得更一致。ICA的长度和弯曲度存在相当多的变异,近35%的个体ICA有某种形式的弯曲、螺旋和扭曲,特别是老年人更多见。ICA颅内段自其从颜骨岩部进入颅底时开始【4】。在颈动脉管内通过颜骨岩部后,ICA移行为海绵窦段最终在眼动脉水平附近进入脑蛛网膜下腔。ICA向后向上走行,发出后交通动脉,与来自椎基底动脉的大脑后动脉相连接。接着ICA分成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通过前交通动脉互相交通。
交通动脉及其来源动脉共同构成了Willis环。颅内有几个重要的侧支循环,包括从ECA到ICA(经由ECA上领内侧支到ICA眼支),从ECA到椎动脉(经由ECA枕支)、椎基底动脉系统到ICA(通过后交通动脉)以及ICA到ICA(经由前交通动脉交通的两侧大脑半球间的循环)。Willis环的结构是高度变异的,完整的Willis环仅存在于不到50%的个体。在行颈动脉支架术之前,推荐行选择性双侧颈动脉造影以评价颈动脉狭窄的严重度及形态,颈动脉的扭曲度和钙化,狭窄的颅内循环状况,侧支循环,动脉瘤形成,以及动静脉畸形,这些可能影响治疗方案的选择。
识别正常的血管生理反应,对理解颈动脉介入的可能心血管反应是必要的。颈动脉窦的压迫或牵拉可引起血管迷走(低血压和心动过缓)或血管减压器反应(低血压但无心动过缓)和系统性血压。这些反应通过刺激颈动脉压力感受器内的颈动脉窦神经舌咽神经的分支)传导。迷走神经的激活导致交感活性抑制。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的敏感性是可变的,可受药物(如血管扩张剂和自受体阻滞剂可增加其敏感性),颈动脉窦的钙化斑块(增加敏感性)以及既往的颈动脉内膜剥离术(降低其敏感性)的影响。
脑血管造影的解剖变异及异常
主动脉弓 |
无名动脉与左颈总动脉共干(20%)
左颈总动脉起源于无名动脉(牛型主动脉弓,7%)
左颈总动脉与左锁骨下动脉自同一主干发出(1%)
左椎动脉直接起源于主动脉弓(0.5%)
变异的右锁骨下动脉起源于主动脉弓左侧发出并绕行到食道后方(0.5%) |
颈内动脉
|
颈动脉分叉位置在T2到C1水平
颈内动脉缺如
颈内动脉起源异常(直接从主动脉弓发出)
颈内动脉发育不全
颈内动脉重复
颈内动脉异常分支(咽升动脉,枕动脉)
颈内动脉岩段迷行(途径中耳)
永久性锤骨动脉
孤立的颈内动脉(胎儿期后交通动脉起源, A1段缺如)
大脑中动脉过早分叉 |
1. Osborn AG. Diagnostic Cerebral Angiography. 2nd edition. Philadelphia,PA: Williams and Wilkins; 1999.
2. Casserly IP,Yadav JS. Carotid interventionIn: Casserly IP,Sachar R,Yadav JS,editors. Manual of Peripheral Vascular Intervention. Philadelphia, PA: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2005. pp. 83-109.
3. Schneider P. Advanced cerebrovascular arteriography: applications in carotid stentingIn: Schneider P,Bohannon W,Silva M,editors. Carotid Interventions. New York, NY: Marcel Dekker; 2004. pp. 69-91.
4. Mohr JP,Gautier1.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diseaseIn: Mohr JP,editor. Stroke: Pathophysiology,Diagnosis,and Management. Philadelphia, PA: ChurchillLivingstone; 2004.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