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动脉瘤的在下列情况下采用微弹簧圈固化栓塞治疗方法,以目前的技术难以解决,尽管采用支架辅助技术,球囊辅助技术: (1)部分颅颈动脉的巨大或宽颈动脉瘤 (2)颅内巨大假性动脉瘤或梭形 (3)椎基底梭形动脉瘤 主要原因是:颅内巨大动脉瘤产生占位效应,动脉瘤不能致密填塞,宽颈动脉瘤瘤颈残留和动脉瘤复发等。梭形动脉瘤瘤腔形态不规则,瘤腔和正常血管腔无明显的界限,支架辅助弹簧圈的血管内治疗术在梭形动脉瘤中并不能进行有效的管腔再塑形。 带膜支架腔内搭桥治疗动脉瘤是90年代出现的新技术。1969年,Dotter提出带膜支架的设想,到1991年,Parodi等使用带膜支架治疗腹主动脉动脉瘤成功,标志着带膜支架临床应用的开始。2002年,Islak等使用冠状动脉支架联合带膜支架,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这是在颅内首次应用带膜支架。近年来的临床应用表明,带膜支架治疗颅底病变是安全可行的。带膜支架不仅可以治疗动脉瘤,而且可以治疗颈内动脉一海绵窦瘘、椎动脉一颈静脉瘘等。 带膜支架是普通金属支架与人工(天然)的膜性结构相结合的高科技产物。通过特殊的生物膜缝合安装或者高分子聚合物膜嵌入式安装,将膜性结构安装技术安装在金属支架上而制成。应用带膜支架作为血管腔内隔绝物,可以在保持载瘤动脉通畅前提下,在病变血管中形成一个封闭的管道,使病变部位血流与正常血循环完全隔绝,从而隔离动脉瘤,改变瘤体内血流动力学,促进血栓的形成,达到治疗目的。 带膜支架技术与治疗动脉瘤使用弹簧圈或者其他栓塞剂瘤内栓塞相比更为经济、简单,前者可避免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危险。与载瘤动脉球囊闭塞或结扎术相比,带膜支架技术可保留动脉通畅而显得更为安全,即使病人能够耐受闭塞试验,接受载瘤动脉球囊闭塞或结扎术,术后仍有一部分病人近期或远期发生脑缺血性的并发症或脑梗死。 由于目前尚无专用的颅内带膜支架,用于颈部和颅内动脉的带膜支架膜性材料包括可膨胀聚四氟乙烯(ePTEE)膜和自体静脉膜。支架类型主要有2类:都是专为冠状动脉设计的,Jostent 冠状动脉球囊膨胀式带膜支架和Symbiot自膨式冠状动脉带膜支架。Jostent 带膜支架由3个金属网孔支架套夹一层ePTEE膜,形成“三明治”式膜性管状结构(金属支架由316型不锈钢材料经激光镂刻而成)。Symbiot 带膜支架材料为镍钦合金的自膨式带膜支架(管状镍钦网丝内外覆盖多孔ePTEE膜),与Jostent支架相比,Symbiot带膜支架管径偏小,柔顺性好,是进入颅内动脉更为理想的带膜支架,但柔顺性、规格(最大直径仅为4mm)等指标上仍不能完全满足临床需要。 由于目前尚无专用的颅内带膜支架,所用的冠状动脉支架柔软度不够,目前带膜支架不能常规用于颅内血管。而且带膜支架会引起支架段血管侧支的堵塞,这一缺点也限制了支架在有重要血管分支分布的部位中的应用。到目前为止,尚没有前瞻性的循证医学研究或者大宗带膜支架治疗的临床病例资料总结,远期效果尚有待进一步的研究。首先,判断和选择合适的病例是带膜支架新技术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一般认为以颈动脉C2段以下以及椎一基底动脉系的巨大囊性假性、夹层以及梭形动脉瘤为宜。其次,熟练细致的神经介入治疗技术训练、高清晰度的影像设备和以及带膜支架到位而避免造成医源性的血管损伤都是带膜支架新技术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影响因素。第三,对血管尤其是载瘤动脉顺应性评估,对动脉侧支循环的充分了解,对穿支动脉开口的仔细辨别以及规范的抗凝,抗血小板治疗防止急性血栓形成和再狭窄等也是保证带膜支架新技术所面临的挑战。 目前,带膜支架主要用于治疗手术及血管内治疗材料和技术难以解决的颅颈动脉巨大或宽颈动脉瘤,各种原因所致的颅颈动脉巨大囊性、假性动脉瘤,椎一基底动脉梭形、夹层动脉瘤,海绵窦动静脉瘘,椎动脉一颈静脉瘘等。由于带膜支架能够对动脉瘤进行快速的完全封堵,保持载瘤动脉通畅,因而带膜支架的治疗是简单有效的。随着带膜支架材料、输送装置及膜结构向更柔软、贴壁性更好、生物相容性更佳以及不对称带膜等方向的不断改进,让支架顺利进入颅内并通过颅内迁曲的血管也将成为可能。既可完全封堵动脉瘤又能保持载瘤动脉通畅的带膜支架有希望像在周围大血管动脉瘤应用一样广泛应用于脑血管,在脑动脉瘤治疗中发挥特殊的作用。带膜支架对病变血管的最终影响的客观评价有待对大量病例进行长期的随访或前瞻性的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