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手术风险大、全身情况差及拒绝开颅手术的动脉瘤患者,栓塞治疗可能是最好的选择。 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H&H分级的选择,IV级和V级动脉瘤患者的治疗时机和方法一直是有争论的。很多文献报告GDC手术治疗改进了这类病人的临床预后、降低了病死率,也有很多H&H级,IV和V级动脉瘤患者被排除在治疗外。对于IV、V 级的患者,GDC栓塞的死亡率很高,但这并不能成为栓塞的绝对禁忌证。栓塞的微创性不会加重患者病情,治疗成功后,亦不必担心动脉瘤再破裂,故可采取更积极的治疗如对高血压、高血容量及血液稀释治疗、腰椎穿刺持续引流等。 对于颅内动脉瘤部位的选择,随着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的应用,使血管内栓塞治疗成为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但由于大脑中动脉分叉部解剖的及该部位动脉瘤形态的特殊性,使该部位复杂动脉瘤难以达到致密栓塞,并容易影响分支血管而产生脑梗死等并发症。 大脑中动脉(MCA)的血流速度为颅内动脉之最,MCA分叉部受到的血流冲击力量较大,M1段与M2段动脉成角较大,往往大于90˚,导致MCA分叉部动脉瘤大部分瘤颈相对较宽,容易累及M2段动脉起始段,甚至M2段动脉直接从动脉瘤的瘤体及瘤颈发出,特别是瘤颈部对于单纯弹簧圈栓塞缺乏足够的支撑,而M2段动脉为终末血管,其直径多在2~3mm,相对较细,缺乏足够的侧支循环,从而加大了MCA分叉部动脉瘤的栓塞治疗难度及风险。Raftopoulos等人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MCA分叉部非宽颈动脉瘤12例,动脉瘤腔致密栓塞6例(50%),部分栓塞2例(16.7%),4例治疗未成功(33.3%),1例部分栓塞复发。对于MCA分叉部非宽颈及体P颈比大于1的宽颈动脉瘤,通过改进填塞策略和方法,即双弯塑形、横向成篮、分部填塞及篮外填塞等方法栓塞动脉瘤137例,其致密栓塞率达到64.3%,明显高于相关报道。1997年Moret等人率先提出的Remodelling 技术治疗颅内动脉瘤56例,52%为宽颈动脉瘤,宽颈动脉瘤的致密栓塞率为61%,其中3例(5.8%,3/52例) 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有报告使用Remodelling 技术时由于球囊扩张时动脉瘤内压力的骤然升高导致其破裂。由于MCA分叉处与颈内动脉解剖学上的不同,导致该部位球囊成形的困难,容易导致动脉破裂及由于缺少侧支循环而增加血栓的危险。采用具有高顺应性的新型球囊如Boston的Sentry球囊及MTI公司的Hyperform球囊,使球囊在MCA分叉处易于成形,操作中微导管的位置非常重要,微导管头端尽可能不要超过动脉瘤腔的1/3,以给弹簧圈更多的活动空间;球囊连续膨胀的最长时间尽可能短以防止远端缺血,术中球囊阻断时间<5min;球囊膨胀压力不可过大,避免造成动脉壁的损伤及动脉瘤破裂。采用球囊辅助瘤颈重塑形技术弹簧圈栓塞治疗MCA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致密栓塞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相关文献报道。 但Remodelling技术明显存在下列缺点:术中需阻断血流,特别是MCA分支缺少足够的侧枝循环,长时间阻断血流,容易形成血栓;增加动脉内膜损伤的机会。而采用微导丝辅助技术可弥补Remodelling技术的上述缺点,治疗过程中所选择的工作角度是以能清楚显示载瘤动脉与动脉瘤颈部的关系为主,而不必为清楚显示瘤体的形态。由于该操作简单、容易到位、经济负担轻,因此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