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动脉阻塞性病变的PTA的技术 股腘动脉PTA的结果 股腘动脉PTA并发症 股腘动脉PTA结论
返回首页

股腘动脉阻塞性病变PTA的技术

时间:2024-04-02 00:47来源:www.ynjr.net 作者:杨宁介入医学网
Jahnke 等人为了提高腘动脉病变的治疗效果试图使用采用低温血管成形术(Cryoplasty)并将这一方法与常规的血管成形术进行了单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的研究。研究组为40病人,对照组为46例。结果显示低温血管成形术的解剖成功率低(35% vs 54%,P=.02),但降低

 入路的选择

       股腘动脉病变入路包括对侧入路和同侧入路和肱动脉入路三种。

       对侧入路是经对侧股动脉穿刺入路后,将导管导丝越过(cross over)腹主动脉分叉经对侧髂动脉进入患病股动脉实施诊断和治疗。

       顺行入路是比较困难的动脉穿刺之一,多用于对侧股髂动脉入路有困难的情况下。应仔细在透视下观察相关的解剖标志后进行。穿刺点应确定在股骨头中部的股总动脉内。穿刺针指向股动脉远端的方向,斜向下穿刺。特别注意是不要在腹股沟韧带上方的髂外动脉末段穿刺,因为当导管拔除后有发生腹膜后出血的可能。穿刺点过低有时容易进入股深动脉。另外如果同侧股动脉病变接近穿刺点下方,或穿刺点上方的髂外动脉也有病变都尽量选择对侧穿刺。

       肱动脉入路应用于两侧股动脉入路都有病变的情况下。

导丝过阻塞性病变

       成功地建立动脉入路后,首先是将导丝通过病变。

       对于狭窄性病变,导丝导管通过相对较为容易。经鞘管注射造影剂产生“路图”影像对导丝的通过狭窄病变很有帮助。通常曲棍球杆导管(单弯或椎动脉导管)和亲水导丝需仔细协同操作通过狭窄病变,避免发生意外动脉夹层。导丝通过病变后应通过鞘管给予肝素抗凝。有些介入医生同时也用钙通道阻滞剂。导丝,导管通过狭窄病变后进入到病变远端的动脉内,需撤出导丝后再通过导管注射少量的造影剂以便核实导管确实在动脉腔内。通过置换交换导丝置换球囊导管的球囊到狭窄的病变部位。球囊扩张持续20秒到60秒。可采用多次扩张而每次扩张的时间间隔短,但总扩张时间为60秒或更长。最常见的球囊直径为5-6mm, 少部分为4或7mm,股动脉罕用8mm。

       对于股腘动脉阻塞性病变,其近端阻塞的类型非常重要。如果在阻塞近端的侧支循环动脉从动脉发出的角度适当,在阻塞近端形成所谓“袋”或“杯”样的结构,导丝较容易通过阻塞的病变部位。另一方面,如果阻塞近端的侧支循环动脉从动脉发出的角度几乎与被阻塞的动脉平行或角度较小,导丝更容易进入侧枝循环动脉而不是被阻塞动脉腔内。甚至有时根本看不出股动脉的开口,这两种情况下,导丝虽然通过努力可以通过阻塞的病变,但要困难的多。发生股动脉夹层的机会也多。此时可能需要在超声引导下经腘动脉或足背动脉(若可以显示足背动脉的话)穿刺,逆行进入股动脉内,进而从股动脉开口进入髂外动脉。将导丝或经圈套器,或直接送入对侧过来的引导导管(8F)内拉入对侧入路体外。

        股腘动脉PTA时,对于那些已经具有良好侧枝循环动脉形成的严重狭窄或阻塞性病变,保存在病变的两端的这些侧枝循环是很重要的。如果PTA失败,这些动脉维持着基本的循环;破坏这些侧枝循环动脉将导致阻塞范围扩大和临床病程恶化。

        对于股腘动脉大于2-3cm病变,早期作者提出的方法将导丝部分地进入阻塞的病变内,在将导管头前进至导丝的末端。通过“Y”型阀(Tuohy-Borst adapter)注射造影剂到导管头,有两种情况表明导管在动脉腔内,或在内膜下。如果造影剂沿导管周围逆行至近端的动脉侧枝循环内,或直接通过阻塞的病变部分向下进入远端开放的动脉继续流向背离病变的方向,表明导管头在动脉腔内。如果造影剂仍然滞留在导管头,表明导管在内膜下。后一种情况下应回撤导管并注射造影剂按上述标准直至表明导管头又回到病变腔内,以此点为起始再做新的努力。

 

63M
股动脉下段闭塞累及腘动脉,广泛侧支形成 侧支形成
TASC-II D型闭塞 考虑到胯关节支撑架的缺陷,单纯球囊扩张(直径4mm)
扩张后残余狭窄依然 不得已支撑架植入
植入后血流通畅 远端分支runoff

        有时,血管造影难于判断阻塞的时间。导丝有时不可能通过某些“硬”的或慢性血栓。经过一段时间尝试后不能成功时,应适时放弃努力以避免病人发生危险。毕竟PTA不是万能的,还有血管外科手术作为选择。如果导丝轻易通过阻塞部位,有可能存在急性或亚急性血栓的可能,则需要在PTA之前先行溶栓治疗。否则有可能发生球囊扩张时的血栓脱落。在有些情况下,长段慢性血栓在PTA之前被溶栓治疗开通。

术后造影

        PTA术后应进行血管造影进行即时的疗效判定。如果被扩张的病变残余狭窄>30%,或出现扩张部位的夹层应考虑重新扩张或使用支撑架进行补救(bail-0ut)。造影应包括病变远端的血管以除外扩张后远端栓塞的可能性。 解剖开放并不意味着临床成功。除非增加危险(如需要更为侵入性手段)或增加较多费用,PTA操作应追求更光滑(smoother),更自然(more nature)的血管内腔。

常规球囊导管扩张(PTA)在股腘动脉阻塞性疾病,很快被后来的血管内支架技术所取代,更有药物洗脱技术向慢性下肢动脉阻塞性疾病一线治疗发起挑战。至此常规球囊扩张导管逐渐退出历史,被新技术取代。但其自Dotter开始的基本的理念,和后来逐渐发展的技术为新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新技术的迭代是不可避免的,或许有一天药物洗脱技术会被生物可降解支架取代,或许在有一天......
     

顶一下
(3)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没有了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