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gioseal闭合装置(St.Jude Medical),是非缝合介导的血管闭合装置。有6F和8F两种。主要由生物可降解的锚(在动脉内),胶原蛋白塞(动脉外),以及3-0可吸收缝线组成。它由置入血管内的锚盘拉紧血管破损,在破损的血管外提供胶原蛋白塞,达到止血的目的。胶原蛋白塞是一个1mm×2mm×10mm的矩形锚盘构成,该物质是聚乳酸和聚乙醇酸的共聚物,用一种可吸收的缝线粘附于18mp bovine P1076胶原蛋白海绵上。
操作时,首先通过动脉鞘管置换工作鞘(AngioSeal sheath ),一种6F或8F专用鞘作为动脉内指示器。在导丝和扩张器被撤出后,该指示器类似一个改良的扩张器,可在鞘尖进入动脉后,使血液流回到指示点。当血流停止时,定位器可以拔出。移去定位系统,送入锚盘装置进入血管内,回撤感到阻力后,也就是暗示锚与动脉内壁相对。此时拔出鞘管,维持锚盘张力,直到送入胶原蛋白海绵压到动脉壁和锚上,使动脉切口闭合。用一种弹簧装置[下图]维持在胶原蛋白塞上的压力,需要15~20分钟。去除弹簧装置后,滞留在体内的装置(胶原蛋白塞和锚盘)自行溶解,两者完全吸收需要30天。FDA在1996年9月批准血管缝合装置。
撤出动脉鞘后,工作鞘通过导丝前进到血管内
锚盘在血管腔内释放
撤出工作鞘后,胶原蛋白塞填塞在血管前壁的外面,用弹簧装置维持压力。 改进型的Angioseal,除了抗旋转的鞘帽和改进指示标记,还改进了胶原封堵的类型,如图所示:
单皱折的鞘头 增强缝线的释放和解开机制 新设计的锚
该装置成功率在92%~98.5%,在84%~98.5%病例中,该装置可达到独立止血,有13%的患者,需要人工按压与器械交替使用。在1%~9.4%病例中,应用失败,失败原因主要由于锚不能正确送入,或由于股动脉弯曲或纤维化不能送入鞘。拔鞘后平均止血时间为1~9.2分,即使充分抗凝也不会明显改变。 将该装置与人工按压进行了前瞻性的随机对照研究,表明止血装置成功率为84%~97%,平均止血时间是人工按压的20%。鞘外径增大或肝素化不会影响止血时间,也不增加血管闭合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与人工按压组相比,开始行走时间显著缩短5~10小时。在另外3个研究中,患者术后2~3小时即开始行走,出血并发症没有增加。 约0.8%~3.6%患者出现了血管并发症,在一些研究中,其发生率低于人工按压组,但大多数研究显示这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尽管Angio-Seal装置生物相容性很好,但是由于血管变异、不规则的血管壁或异物的影响,可能导致血管闭塞。近期报道中,血管闭塞较以前减少了一半,发生率与其他装置类似。与人工按压相比较的研究中,栓塞或闭塞的发生率分别仅为0~0.5%和0~1.4%。两项大的研究报告了闭塞发生率为0.1%~0.3%,与已发表的Angio-Seal装置及其他如Vaso-Seal装置和Perclose装置闭塞和栓塞的发生率类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