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医学知识和患者护理都在不断进步,急性肠系膜缺血依然是一类预后不良的疾病。因为作为急症的急性肠系膜血管闭塞,在临床初始很难诊断,和慢性肠缺血不一样的是一旦延误治疗时机后各种治疗方案的效果都不理想。 从三十年代起到六十年代后期,急性肠系膜缺血患者的死亡率几乎未曾改变,保持在70~90%。预后不良的原因主要是诊断的延误,从而导致发展为肠坏死,甚至在病因条件被去除之后,肠缺血和坏死还会继续发展。另一个原因是对于非阻塞性的肠系膜缺血没有有效的治疗,这一类患者占了相当的百分比。 七十年代开始经导管选择性血管造影和经肠系膜动脉血管灌注罂粟碱,对急性肠缺血的治疗发生了一些起色。在某些研究中,这些手术把死亡率降到了50%或者更低。对于阻塞性和非阻塞性的急性肠系膜缺血,经皮血管内治疗技术将这一致命疾病的治疗带入了一个新的领域。 大部分急性肠系膜缺血(acute mensenteric ischemia)病人都需要经导管的或者无创血管造影评价,很多患者都可能成为血管内治疗的候选人。但是就像AMI和CMI在临床表现和病因上有所不同一样,其治疗策略也有所不同。因此,在本站将分别讨论这两种不同疾病,重点关注它们的血管内治疗方案。 肠系膜上动脉急性栓塞的介入治疗始自20世纪70年代,主要包括经导管灌注血管扩张剂、经导管溶栓技术、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PTA)和经皮经腔去栓术(Transluminal removal of thrombus,TRT)等技术。经导管肠系膜上动脉灌注血管扩张剂主要用来治疗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NOMI),多数学者选用罂粟碱作为血管扩张剂[4]。血管造影及经导管罂粟碱灌注应用于急性缺血性肠病的诊断和治疗,使这一临床危重症的病死率降至50%以下。 血栓形成是急性肠系膜闭塞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于新鲜血栓,介入溶栓治疗效果多较满意。经导管溶栓治疗多使用链激酶和尿激酶[1-3],但溶栓治疗需要警惕和防止肠出血这一溶栓并发症的发生。对于慢性缺血性肠病的病人,因动脉狭窄,血栓形成,可导致急性肠系膜动脉闭塞。对于此类病人,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PTA)和支架置入多作为溶栓或取栓后残存狭窄的补充治疗,有助于恢复动脉血流灌注,降低复发的机会。根据去栓器械的机械原理不同,去栓术主要包括经皮抽吸去栓术(percutaneous aspiration thrombectomy PAT)和经皮机械血栓切除术(percutaneous mechanical thrombectomy, PMT)。 PMT装置的优势在于微创、清除血栓迅速、可减少溶栓剂用量,其中部分产品对陈旧性血栓和硬化斑块也有较好的疗效,但同时也存在诸如费用高、操作复杂、易引起血管损伤、溶血和末梢栓塞等问题,因而临床广泛推广受到限制。近年来国外学者也有将经皮腔内血栓切除术应用于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的病例[4]。 PAT装置较为简单,使用大的注射器经薄壁大腔导管抽吸方法清除血栓。PAT与其它介入去栓术比较其优点为费用低、简便实用、直接抽吸血栓,减少了远端栓塞的风险。它的缺点是有一定的失血量,负压过大容易造成血管内膜损伤,血栓清除不彻底,常需要与其它治疗措施联合运用。1984年,Sniderman等[5]首先采用经皮穿刺导管抽吸术,成为介入治疗血管腔内血栓的首创。国内李选等[6]应用动脉长鞘作为主要取栓工具,行介入取栓34例,手术成功率100%,31例病人痊愈,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 1. Jamieson AC, Thomas RJ, Cade JF.Lysis of a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embolus following local infusion of streptokinase and heparin. Aust N Z J Surg, 1979; 49(3): 355–356. 2. Flickinger EJ, Johsrude IS, Ogburn NL, et al. Local streptokinase infusion for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thromboembolism. AJR Am J Roentgenol,1983;140(4):771–772. 3. Regan F, Karlstad RR, Magnuson TH.Minimally invasive management of acute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occlusion: Combined urokinase and laparoscopic therapy. Am J Gastroenterol, 1996; 91(5): 4. Drasler WJ, Jenson ML, Wilson GJ,et al. Rheolytic catheter for percutaneous removal of thrombus. Radiology,1992;182(1):263-267. 5. Sniderman KW, Bodner L, Saddekni S, et al. Percutaneous embolectomy by transcatheter aspiration. Work in progress. Radiology, 1984;150(2):357-361. 6. 李选,曲文,谢敬霞.急性肠系膜上动脉阻塞的介入治疗.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