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系膜动脉闭塞性病变血管内治疗的背景分析 急性肠系膜缺血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慢性肠系膜上动脉闭塞性病变的介入治疗 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介入治疗 非阻塞性肠系膜缺血是介入治疗 主动脉夹层肠系膜闭塞病变的介入治疗
返回首页

慢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的介入治疗

时间:2010-03-09 09:20来源:未知 作者:Pro.Yang
肠系膜血管再成形手术在已报告文献中的平均死亡率是9%左右。在生存者中22%发生了严重并发症。相对较高的并发症发病率和死亡率主要是由于患者衰弱的一般状况引起的,而不良状况的主要原因是营养不良和往往伴随肠系膜动脉供血不足发生的。很显然,患者和医生

       肠系膜血管再成形手术在已报告文献中的平均死亡率是9%左右。在生存者中22%发生了严重并发症。相对较高的并发症发病率和死亡率主要是由于患者衰弱的一般状况引起的,而不良状况的主要原因是营养不良和往往伴随肠系膜动脉供血不足发生的。很显然,患者和医生更愿意选择一种安全有效,发病率和死亡率比手术治疗更低的非手术疗法。能实现这一要求的另一选择就是经皮穿刺管腔内血管重建术和/或支架植入术。
 

       目前已出版的有关肠系膜慢性缺血经皮导管治疗的相关资料很少。仅有几项研究有十余例患者参与。这与外科手术治疗的文献情况恰恰相反,后者中有多项研究多于20例患者参与,个别的有50-100例患者。关于经皮肠系膜动脉再成形术的有效资料如此之少的原因主要有三个:首先,慢性内脏缺血相对较少发生;其次,许多例患者并没有得到正确的诊断;再次,目前肠系膜供血不足患者中还有绝大部分仍进行了血管切开的外科手术治疗。

       Simontti等,Matsumoto 等和 Hallisey等研究者报告了三组最大的,接受经皮选择性肠系膜动脉血管重建术治疗的慢性肠系膜缺血患者群组,总人数达57人。其中两份报告包括对涉及慢性肠系膜缺血的手术和经皮介入治疗研究的再分析。楼下为手术和PTA(经皮穿刺管腔内血管重建术)相关数据的分析。该项分析涉及355例接受肠系膜血管再形成的外科手术治疗患者和83例接受经皮肠系膜血管重建术的患者。无论短期还是长期,与手术相比,血管重建术在技术和临床成功率上都有明显的优势。

       据以上报告再分析所得的经皮穿刺管腔内血管重建术的初始技术成功率为88%(83例患者中,73例患者用该法治疗)。由于包括了至少四例有十二畅韧带对肠系膜上动脉外压迫的患者,很显然,这四例患者的血管重建术不可能成功,该数据多少有些偏移。目前,对于十二指肠韧带综合征是否就像那四例患者一样,不适合经皮穿刺管腔内血管重建术,而必须使用手术治疗尚有争议。若不计这四例患者,经皮血管重建术的初始技术成功率为92%(83例患者中,73例患者用该法治疗),而手术治疗为96%。短期临床成功的定义为腹痛和其它肠系膜动脉缺血的症状体征的缓解。长期临床成功除包括上述内容外,还包括体重的恢复。较之外科手术80%的长期临床成功率,经皮穿刺管腔内血管重建术的长期原发临床成功率为76%,而长期二次以上治疗的临床成功率为92%。由于患者的随诊时间存在显著差异,接受经皮血管重建术患者的随诊时间为一个月到八年,而接受手术患者的随诊时间为六个月到十五年;同时,接受经皮血管重建术患者的平均随诊时间略长于两年,而接受手术患者的平均随诊时间为四到五年。这些数据很难进行比较。接受经皮血管重建术患者比接受手术患者的随诊时间短,主要原因很显然。第一例肠系膜动脉内膜手术切除在1958年施行,而肠系膜血管旁路术是在1963年。而直到1980年,才有对肠系膜动脉经皮穿刺管腔内血管重建术的描述。

      经皮肠系膜血管重建术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远远低于手术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经皮穿刺管腔内血管重建术的主要并发症发生率为9%,相比而言,手术的发生率高达22%;而经皮穿刺管腔内血管重建术的死亡率为2%,手术则为9%。而对住院时间、恢复时间和花费而言,经皮治疗比手术治疗有明显的改进。

手术与PTA(经皮穿刺管腔内血管重建术)进行肠系膜血管再形成治疗的比较

 
   患者数  临床初始成功率  长期  F/U范围  操作相关死亡率  主要并发症
手术  355  261/27196%  173/21780%)  6月-15年  32/355

 

8%)
 28/12522%)

 

 PTA  83  67/7392%

 初始开放51/67(70%)二次以上治疗开放50/54(92%)

 1月-8年  2/832%)

 

 5/816%)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没有了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