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医学知识在不断进步,肠系膜缺血依然是一类预后不良的疾病。肠系膜血管阻塞很难诊断,并且各种治疗方案的效果都不理想。虽然一支或更多的肠系膜动脉渐进性的狭窄一般可以得到很好的耐受,但当肠道的血供不足以支持肠道功能的需要时,则可出现肠系膜血管缺血。 从三十年代起到六十年代后期,急性肠系膜缺血患者的死亡率几乎未曾改变,保持在70~90%。预后不良的可能原因是缺血部位诊断的延误,从而导致发展为肠系膜坏死,甚至在病因条件被去除之后,肠缺血和坏死还会继续发展。另一个原因是对于非阻塞性的肠系膜缺血没有有效的治疗,这一类患者占了相当的百分比。 七十年代开始了对血管造影和罂粟碱灌注的积极应用,在一些研究中,这些治疗把死亡率降到了50%或者更低。对于阻塞性和非阻塞性的肠系膜缺血,血管造影及导管都能够治疗。经皮导管内治疗技术将这一致命疾病的治疗带入了一个新的领域。 球囊血管成形术治疗慢性肠系膜缺血患者的肠系膜动脉狭窄,最初是在八十年代实现的。而后,金属支架运用于狭窄的肠系膜血管,变得非常普遍并作为主要的治疗选择。血管内技术成为一种针对各种形式肠系膜缺血的有效治疗方法,不论是急性或者慢性,阻塞性或者非阻塞性。 大部分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病变(AMI)和慢性肠系膜缺血性病变(CMI)的病人都需要经导管的或者无创血管造影来评价,并且很多都可能成为血管内治疗的候选人。但是就像AMI和CMI在临床表现和病因上有所不同一样,其治疗策略也有所不同。因此,在本站将分别讨论这两种不同疾病,重点关注它们的血管内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