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贵阳9月10日电(记者 李惊亚 王丽)“原来需要住院分娩至少需要一周时间,而现在走"临床路径"管理,只要3天就能出院,给我们至少节约了2000元。”贵州省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产科病房里,喜得“千金”的遵义市汇川区居民杨宏,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医改带给他的“实惠”。
在中国革命的历史转折之地遵义,一场与数百万人生命健康安全息息相关的医疗改革,也正在探索它艰难的转折之路。作为全国首批公立医院改革试点,遵义正力求在中国医改“最难啃的战役”中谋求真正的突破。 “临床路径改革”在遵义一些医院中获得了医院与患者的共同称赞。遵义市一医产科主任何丽芳说,全科只有50张床位,常年供不应求,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后,顺产产妇24小时后即可出院,剖宫产3至5天可以出院,产妇住院时间和花费均明显下降,顺产费用平均从3000元下降到2000元,剖宫产费用平均从6000元下降到3500元。 据了解,临床路径管理改革即仿照工业流水线设计,针对某个病种,制定出医院内医务人员必须遵循的诊疗模式,病人从入院到出院都依照这个模式接受检查和治疗,使病种有了“标准流程图”,探索“同病同治”的有效途径。 2010年2月,中国政府发布《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推广的原则,在各省、市、区确定的试点城市中选择遵义、上海、芜湖等16个城市加强联系指导,一年多来,试点城市的公立医院在临床路径管理、电子病历、优质护理服务、成本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诸多尝试。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建立了遍布城乡的三级公立医院网络,建立了公费医疗、劳保医疗和农村合作医疗基本保障和筹资制度,但是政府负担过重,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不高,改革开放30年来,政府简政放权、减少投入、引入竞争,公立医院得到了快速发展。 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中国拥有各级各类医院总数为20918家,其中公立医院13850家,民营医院7068家。但是,优质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由于政府投入少,医院依赖“以药养医”,趋利性强,病人自付比例增高,医患关系紧张。 “之所以出现"看病难、看病贵、看不好病"的问题,原因在于政府拿不出多的钱,老百姓想少花钱,而医院运行要较多的钱。”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骆旭东说,“公立医院改革实质是平衡政府、百姓和医院这三者的利益博弈。” 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2011年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安排》中明确提出,公立医院主要以“管办分开、政事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为核心开展重大体制机制改革综合试点,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公立医院改革向来被认为是医改“最难啃的骨头”,但中国一些基层公立医院通过试点探索,已在管理体制、补偿机制、服务监管和能力提升等多个单项改革上有所“破题”,初步显现出医患“双赢”的格局。 目前,北京市、成都市、鞍山市等以组建行政事业单位医管局的形式探索公立医院“管办分离”路径,在破解公立医院“管办不分、政事不明、以药养医”等“顽症”中迈出第一步。 尽管公立医院改革正在“破冰”,但要扭转“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仍然困难重重,一些观察人士认为,如果各级政府不能改变投入不足的现状,维护公立医院公益性将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我国现行的基本医疗付费制度是按照项目付费,存在种种弊端。”骆旭东说,一方面价格形成机制不合理,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没有得到体现,医疗机构埋怨政府补偿不足;另外一方面也存在严重的医疗资源浪费,公立医院运营管理粗放、政府对公立医院基本医疗服务怎么补贴、补多少,无据可依。 骆旭东说,要在中国探索按病种付费和按人头总额预付制,得首先搞清楚公立医院的实际运行成本,为建立合理的医疗价格形成和政府补偿机制。2008年,遵义市一医引入综合运营管理系统,对提高医院运行效率非常有帮助,减轻了患者负担,为政府制订合理的基本医疗服务价格和补贴政策也提供了科学依据。 “现在慢性病多发,做手术和检查均需要先进设备,但基层医院设备欠缺,新业务开展受到很大限制。”贵州余庆县人民医院院长蒋大成说,“医院想发展、扩大规模,但苦于缺少资金,要深层发展还要靠自己贷款、集资。” “上世纪90年代医改的大趋势是市场化,大医院发展得非常好,但老百姓看病越来越难。”医改专家、北京大学教授李玲说,“现在,政府已经认识到医改和经济建设不是一个规律,但政府加大投入,让医院从挣钱的机制里回归公益性,这是一个艰难又漫长的过程。” 卫生部部长陈竺说,下一步,中国的医改将改革公立医院补偿机制,优化优质医疗资源布局,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同时,改革医疗机构内部管理,提高医疗质量,优化服务流程。 作者:李惊亚 王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