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支撑架的基本技术(介入医生定期考核)-初稿

时间:2021-07-01 23:46来源:www.ynjr.net 作者:杨宁介入医学网
血管支撑架适应症 支撑架的主要适应症是PTA后残留较明显的狭窄病变或有夹层病变。支撑架抵消动脉壁的弹性力并使夹层的内膜片贴到血管壁上,以保持血管的开放。随着经验的增长,基于较好长期随访的结果,支撑架的新适应症逐步提出来。对于髂动脉或主动脉分叉


 第六章 介入基本技术

第五节 支架术


        要求掌握:支撑架分类、支架置放术后的生物反应、适应证与禁忌证、术前准备、操作步骤、术后处理原则、并发症及预防、相关问题、临床应用(包括血管性与非血管性、带膜与裸支架)

一、名词和定义:

在现代介入医学范畴内,血管支撑架(vascular stent)是指为治疗症状性血管狭窄或阻塞性疾病所特制的网状金属管。血管支架术是沿承球囊扩张成形的技术基础上,在病变血管段置入内支架以达到支撑狭窄或闭塞段血管,以减少血管弹性回缩及再塑形,维持血管生理腔隙,保持管腔血流通畅。血管支架主要分为冠脉支架、脑血管支架、肾动脉支架、大动脉支架等...,其通过微创方法置入人体内治疗疾病导致的血管狭窄或阻塞。非血管支撑架是植入于人体非血管管腔的支架。


二、支撑架的分类和特性

       理想的血管内支撑架类型应该具备的特性包括:可以精确地释放、透视下必须高度可视、释放过程中没有或较少短缩;具有径向弹力以抵抗外力压迫,并且支撑架结构的强度足以抵抗动脉回缩、不产生持久变形。其轴向柔软性可以通过迂曲血管或跨越主动脉分叉到对侧。除此以外支撑架应有低剖面和高膨胀比。以利于通过较小的鞘管、引导导管和高度狭窄的病变。在释放失败的情况下支撑架可以回收并重新释放。支撑架的材料应具备耐久性、抗血栓、抗腐蚀性和最小刺激内膜增生。支撑架的制作成本要经济。目前没有一种支架可以包涵上述全部特性。

       支架分类标准较多。支架按植入人体的系统不同分为血管内支撑架和非血管支撑架。如颈动脉支撑架、髂动脉支撑架、肾动脉支撑架属于血管内支撑架;而食道支撑架、胆道支撑架、肠道支撑架和气管支撑架则为非血管支撑架。

       如果以支撑架释放的方式分类可分为自膨式支撑架(self-expanding stent)和球扩式支撑架(balloo-expandable stent)。前者是由热记忆合金在扩张状态下制造,然后被缩小并限制在支撑架输送器中。此类支撑架从输送器释放出来时,在体温的作用下会自主弹回到预先设定的扩张状态。自膨式支架的优点是柔顺性较好,可顺应病变血管自然曲度走行,有利于通过迂曲血管病变。另外不易受压变形,可植入体表下外周血管如四肢血管的狭窄/阻塞病变。缺点是释放时有短缩现象,甚至向前跳跃现象,导致精确释放依赖术者的经验。由于自主径向扩张力相对较弱,自膨式支撑架对于坚韧的钙化或纤维化病变需要在释放前用相应直径的球囊预扩张,或支撑架释放后再进行支架内扩张。

       球扩式支架多由不锈钢或钴铬合金材料制成,本身无弹性。其设计是支架预先绑缚在球囊导管前端的球囊上。支架被球囊导管输送到靶血管部位,当球囊被充盈到拟定的直径时,支撑架随即产生形变,并贴附并支撑于血管壁上。球扩式支架的特点是在球囊辅助下具有强于自膨式支架的高径向扩张力,而且短缩效应小的优点使其释放时定位精确,  尤其适用于开口病变,如椎动脉开口、 肾动脉开口病变。但球扩式支架本身缺乏弹性,柔顺性差的缺点导致受压后易出现塌陷闭塞。不太适合于距体表较浅的动脉如颅外颈动脉、股腘动脉等易受压或活动关节部位,仅适用于走形较直、非活动关节区域的局限性短段狭窄闭塞病变如盆腔髂动脉、肾动脉和肠系膜血管等体内深部的血管。

       支撑架还可以分为裸金属支撑架和覆膜支架。后者是指在金属裸支架内面,或外面部分或完全覆盖高分子膜性材料的人工体内移植物。它的释放方式类同于普通金属支撑架分为自膨式和球扩式两种。也广泛应用于血管或非血管领域。在血管狭窄/闭塞疾病治疗领域覆膜支架既保留了普通支架的支撑功能,又能有效地改善病变血管的异常血流动力学。由于支架植入后血管内膜可以通过裸支架的网眼增值导致支架植入后支架内再狭窄,覆膜直接借助覆膜材料的物理屏障作用阻挡血管内膜在支架内的增殖以减少再狭窄的发生。除此以外,覆膜血管支撑架已经广泛应用到非阻塞血管疾病,包括外周血管的扩张性病变如外伤性动脉瘤,动静脉瘘和介入治疗导致的动脉破裂等。在非血管领域覆膜支撑架广泛应用于食道、气管和胃出口的恶性阻塞病变,以减少由于经支架网眼生长进入支架内腔导致支撑架早期狭窄。    

       血管覆膜支撑架主要存在的问题输送导管的外径较粗,特别是支撑架部分柔顺性相对较差。对于过度迂曲血管其输送和释放较为困难。覆膜材料的耐久性也存在问题,会出现覆膜材料的破损。小口径血管的覆膜支撑架早期血栓形成几率相对高,而覆膜材料延长支架腔内的内皮化时间导致晚期血栓形成。

三、支撑架植入后的生物学反应

      不同支架材料、支架构型、不同的涂层和支架靶组织不同导致支架植入后的生物学反应是不同的。目前, 对血管支架的生物学反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血管支架植入后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ISR) 发生的机制。而这些可能与临床、生理、生化、病变特性和遗传等多种因素有关,尚无明确结论。

       一般的观点认为血管支架植入后早期,由于支架植入使病变血管扩张,导致病变处血管内皮的损伤以及中膜层的撕裂。内皮下组织暴露引发血液血小板的黏附与聚集,形成支架表面的血栓。血小板能够释放大量的细胞因子,其中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促进血管壁中层平滑肌细胞在损伤部位增殖和向内膜迁移并分泌细胞外基质,使支架表面血栓重构导致新生内膜的形成导致支架内狭窄形成。同时, 来自循环的内皮祖细胞在粘附分化为平滑肌细胞进一步参与支架内狭窄的发生和发展。 晚期血管壁中层内大量纤维组织增生, 使血管壁硬化, 顺应性降低, 进一步促进了血管支架内狭窄的发生。

       非血管支撑架在临床上主要用于肿瘤导致空腔脏器的梗阻。如食道、肠道、气管以及胆道梗阻的姑息性治疗。导致非血管支撑架再狭窄/闭塞的主要原因是肿瘤通过裸支架的网眼生长进入支架内腔(ingrowth)和肿瘤生长超过支架两端(overgrowth)。覆膜支架的设计是物理性阻挡肿瘤经过网眼向支架内腔的生长,延长支架开放的时间。

       
四、支架植入适应症和禁忌症

(一)血管支架适应症



       周围血管支撑架主要适合于有症状和器官功能损害的血管疾病患者,不同部位血管疾病如肢体动脉、肾动脉和内脏动脉狭窄其各自的适应症不同。例如:

下肢血管支撑架主要的适应症:
1)严重间歇性跛行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2)缺血导致下肢静息痛;3)缺血导致顽固性下肢溃疡;4)提高人工血管旁路移植的血液流入和流出道;5)降低截肢水平和/或促进截肢部位愈合。

        肾动脉狭窄的支架适应症主要为顽固性高血压(三种以上降压药物无效),伴或不伴有肌酐水平升高的>70%的肾动脉狭窄。肠系膜上动脉狭窄的支架适应症主要是症状性的肠系膜上动脉狭窄或闭塞,如餐后腹痛、体重下降和进食恐惧等。

(二)血管支架禁忌症

          1)没有绝对的禁忌症;2)肾功能不全患者;3)靶血管部位感染;4)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5)跨关节部位的血管支架为相对禁忌症;6)孕妇。
 

(三)非血管支架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非血管支架主要适用于由于肿瘤导致的气管支气管、胆道或食道阻塞的姑息性治疗。主要的禁忌症包括适合根治性手术治疗的病例。


五、支架植入前的术前准备

       
介入放射学治疗是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良好的术前准备是介入治疗成功的前提。术前准备的目的是使患者具备良好的心理和生理条件,可以安全承受介入治疗手术和顺利恢复。

       支架植入术前检查的内容根据靶器官、病人状态、手术时机不同有所不同。一般分为一般准备和特殊准备。根据时间段的不同则分为门诊准备、住院准备、操作前夜准备、操作当日准备以及导管室准备。

       一般准备包括完整的相关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不同病人侧重点不同,例如下肢血管疾病侧重下肢缺血症状和体征询问和检查,影像学侧重动脉病变的定位和范围,确定是否为血管支架的适应症,通过影像学的测量为支撑架选择和植入制定计划。非血管支架的植入也是如此。

      在择期支架植入患者中术前4-6小时禁食是普遍的选择,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一旦术中需要抢救的情况,麻醉诱导时空腹可以避免发生反流导致肺误吸;另外麻醉可以减弱喉的保护性反射,增加吸入性肺炎的危险性。处于同样的目的在气管或食道支架植入时术前肌注0.5mg阿托品可以减少腺体分泌过多,避免吸入性肺炎。
       
       特殊准备包括肾功能不全病人造影剂所致肾病的预防、凝血功能缺陷病人的纠正,脾栓塞和胆道介入治疗预防性抗菌素的应用和糖尿病患者胰岛素调整等。
 
        确定好治疗计划后,应当获得病人和委托人的书面同意。知情同意的谈话的主要包括支架植入的目的、替代的方法,技术和临床失败可能以及常见的操作相关并发症。

       与病人术前交流也是术前准备的重要一环。由于病人对支架的植入的认识和心理承受是千差万别的。所以病人的心理准备也是个体化的。       

六、操作步骤

(一)血管支架的操作步骤:
      

1)动脉穿刺入路的选择:在完成了术前的检查和评估后,血管的入路选择是首先要考虑的。它们包括:

a. 股动脉入路:

      逆行或顺行股动脉入路是最常见的入路选择。逆行股动脉入路是在经皮穿刺股动脉时,穿刺针头方向逆向股动脉血流穿刺,并在导丝引导下鞘管向上进入髂外动脉。如果改变穿刺针头的方向向下穿刺,鞘管在导丝的引导下顺血流方向进入股浅动脉,则被称为顺行股动脉入路。逆行股动脉入路主要治疗同侧的髂动脉病变或对侧的髂动脉、股浅动脉和膝以下动脉病变的治疗。而顺行股动脉入路主要治疗同侧的股浅动脉和膝以下动脉病变。

       通常由于髂或股动脉病变过于接近股动脉穿刺的部位时考虑由对侧股动脉穿刺入路。但由于导管和导丝的可操作性的改进,在治疗靶血管对侧的股动脉入路逐渐成为现在最常采用的入路,其主要优点是治疗时不会阻碍病变一侧血流或在撤出鞘管后不需压迫同侧血流。股动脉对侧入路需要通过跨越技术(cross-over technique)将引导导管越过髂动脉分叉引导到对侧的下肢血管。用于治疗髂动脉、股动脉和膝以下动脉病变的治疗。缺点是柔顺性差的支撑架(如 Palmaz 支撑架)不适合这一入路。股动脉同侧入路目前多用于对侧入路不可能的情况下的选择,或同侧髂总动脉病变。对于主动脉分叉的双侧髂动脉病变则需要同时双侧逆行股动脉入路。

b. 肱动脉入路:在较少的情况下初始就选择肱动脉入路,主要是在穿刺部位出血的情况下有较高的肱神经损伤的发生率。通常用于其它入路失败或当其它入路不可行的时候。这一方法需要更长导丝和引导导管以及操作人员的经验。

c. 腘脉入路:当对侧入路不可行的情况下。腘动脉可以作为可选择的入路治疗股浅动脉病变。通常,病变同侧的股动脉穿刺被用来作为动脉的入路治疗股动脉狭窄/ 阻塞性病变。在很少的情况下,如果未能从近端穿过股动脉的病变可以在透视引导下进行腘动脉穿刺,或腓总动脉或胫前动脉。有一点是必须考虑到的,那就是腘动脉入路的并发症的发生率是很高的。应该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波引导下穿刺以防止意外地穿刺腘静脉而造成动静脉瘘。并且,胫神经有可能被直接损伤或由于穿刺后血肿而继发的肌间综合症而被损伤。

2)股动脉穿刺基本技术: 

 
       自从Seldinger 阐述经皮血管穿刺技术以来,股动脉逆行入路的建立是最广泛应用的基本技术。股动脉穿刺前需会阴部备皮以减少感染的机会,然后对两侧腹股沟韧带区域进行消毒铺巾以便一侧入路失败情况下可以穿刺另一侧股动脉。虽然两边股动脉都可以进行穿刺,但惯用右手的操作者愿意进行右侧股动脉穿刺。逆行股动脉入路的穿刺前首先确定穿刺点。一般在腹股沟韧带下方1~2cm 触摸到股动脉搏动的位置为股动脉穿刺点的部位。在解剖上这一点为股总动脉的上半部分。穿刺点太靠上,越过腹股沟韧带穿刺髂外动脉,术后人工压迫穿刺部位困难,容易造成腹腔内出血或腹膜后间隙出血。穿刺点太靠下容易穿刺股深动脉同样导致术后止血困难,形成出血和假性动脉瘤形成。特别注意的初学者往往将腹部与大腿皮肤之间形成的腹股沟皱褶做为腹股沟韧带的标志。这在肥胖人群中,腹股沟皮肤皱褶下垂,导致定位过低造成股动脉低位穿刺。可靠的腹股沟韧带的标识是髂前上棘至耻骨结节的联线。事实上,股动脉安全的穿刺范围仅有2~3 cm,年轻人股动脉穿刺的安全范围比老年人更小。
 
       确定穿刺点后,将1~2%的利多卡因缓慢注射到预穿刺部位进行局部组织浸润麻醉以减少患者穿刺时的疼痛。股动脉穿刺针有透壁穿刺针和前壁穿刺针两种选择。穿刺前用尖刀片在真皮层做2~3mm小切口为后续鞘管进入做准备。穿刺时左手食指在穿刺点上方触摸股动脉搏动,或以食指和中指分别压在上下两侧股动脉标示穿刺的位置和方向。右手以执笔方式持针,与水平30°~45°角度缓慢进针穿刺股动脉,当针尖接近股动脉前壁时可探触到股动脉的搏动,持续进针直到针尾有血喷出。透壁穿刺针在探触到股动脉搏动后,快速进针穿透股动脉前后壁,随后缓慢退针直到针尾有血喷出表明针头在动脉腔内。当针尾有搏动性出血后,略向下压针体减少针与股动脉夹角,减少引导鞘管的导丝进入股动脉的阻力。
 
       引导鞘管的导丝经过穿刺针进入股动脉需要在透视下进行。因为深髂骨回旋动脉开口多位于股动脉穿刺部位的上方1~2 cm 髂外动脉内。如果导丝推送受到阻力,透视下发现导丝在腹股沟上外侧腹部方向行走,表明导丝已经进入该血管。此时需将导丝重新退回到髂外动脉,稍改变导丝头端方向就可顺利进入髂总动脉上行。导丝可能遇到阻力的其它情况是导丝进入髂动脉夹层或髂动脉过度迂曲。倘若导丝前进受到阻力,透视下发现导丝在腹股沟下向外侧方向走行,表明穿刺点过低进入股深动脉的内旋股动脉和外旋股动脉分支。
 
       确定引导鞘管的导丝在血管腔内走行至主动脉分叉以上时,沿导丝置入动脉鞘进入股动脉。动脉鞘是由鞘管和其中的扩张管组成,主要作用是为其它导管进出血管腔提供皮肤通道。特点是在鞘管尾部有防返流装置,可以防止动脉血溢出体外。
 
 
3)术中造影
 
       引导导管或引导鞘管在导丝的引导下一旦进入靶病变血管内,需要进行血管造影以获取动脉狭窄或阻塞病变的图像。完整的血管造影应包括病变的位置、形态、流入道和流出道和侧支循环的情形。术中造影的目的是指导治疗、判断预后和术前基线资料。病变的位置可以选择与血管直径相当的球囊或支撑架;病变形态包括狭窄或阻塞、病变长短、数目和是否存在钙化,这些信息对治疗策略和器材的选择都很重要。通过侧支循环显示远端动脉主干非常有利于在正确的方向上操作血管内的导丝。而病变远端没有主干,血管的流出道较差,意味着介入治疗的预后不好,甚至放弃治疗。
 
4)导丝通过技术

        一旦导丝被正确置入到股浅动脉中,经导丝将导管鞘送入动脉中,并经鞘管注射造影剂以获得堵塞病变的血管像。若使用5F的球囊导管,则考虑优选使用6F的导管鞘。事先进行的诊断性血管造影,并通过延长图像采集时间,使通过侧支循环显示阻塞病变远端的主干血管显影,以及采用路图技术对于操纵导丝沿正确的方向前进是很有帮助的。
                
       通常“J”型亲水导丝很容易通过狭窄的血管病变。而让导丝通过阻塞性病变不是每个病变都顺利。在较短的病变中,导丝通过直头或曲棍球杆导管(Hockey stick catheter)血管造影导管头,在“路图”的对照下,小心地联合操纵导管和导丝,穿过阻塞病变。有时导丝不能正确进入远端血管真腔内,而在内膜下夹层的假腔中前行。这种无意识的进入内膜下腔的操作并非需要重返真腔。这一技术已经被称意向内膜下再通(Percutaneous intentional extraluminal recanalization,PIER)技术而提出来。导丝从动脉地近端进入一长段阻塞病变,有意通过动脉的内膜下层。导丝从动脉的内膜下层穿过动脉的阻塞段,直到它达到远端动脉腔又重新通畅的部位。导管又重新从内膜下进入动脉腔。这样,腔外间隙被扩大成为一新的腔道。但有时导丝并不能回到远端血管的真腔内,一旦意识到此种情况,则需要重新撤回导丝再试图进入真腔或远端真腔血管,避免在远端血管造成过长的夹层损伤。重新进入真腔技术包括导丝成袢技术,即利用导丝遇到病变阻力后形成的袢环将导丝推进到真腔;或通过控制曲棍球杆导管头,改变导丝走行的方向;病变远端动脉再穿刺与近端血管会师技术。Outback Re-entry 导管是专用的内膜下操作重返真腔的导管。 
 
       J 型导丝通过长段阻塞病变时可能与血管走行方向不一致。这可能意味着导丝进入血管主干的分支或血管被穿破导丝进入周围组织内。一般情况下通过进入阻塞段的导管进行造影,造影剂返流回主干或流向远端主干都表示导丝和导管还在主干内。若造影剂在周围组织间隙内滞留表明导丝已经穿出血管壁。此时需要调整导丝导管的方向继续尝试开通阻塞血管段。
 
5)球囊扩张技术
 
       导丝通过病变后,球囊导管通过导丝在透视引导下进到靶病变血管位置。球囊精确的定位是建立体外标示或“路图”技术通过球囊上的标志完成的。现代球囊扩张导管,能承受高压,剖面小,扩张后的直径大,5到7F球囊导管,膨胀后球囊直径3至12mm,球囊长度2至8cm。
 
       被选择的球囊的直径应与被治疗血管的直径相适应。直径的测量位置应选择在病变的末端或以对侧血管为参考。动脉的直径测量可在数字减影设备上应用特殊设计的DSA软件进行。
 
        球囊的长度应该和病变的长度相适应。避免扩张正常血管段,造成其损伤增加再狭窄机会。特别长的病变可以用10厘米长的球囊扩张。否则球囊必须分段扩张整个病变。
 
        球囊扩张时间:应该持续到20秒,当病人不能忍受疼痛时停止扩张。因为疼痛是由于球囊过度扩张血管浆膜引起的,由于有血管破裂的危险,疼痛不应超出可以忍受的范围。所以疼痛是球囊直径选择是否合适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如果病人不感觉痛,球囊可以进一步膨胀或球囊的直径太小。当病人不能够忍受的疼痛时,球囊的压力应减少。如果病人表现为对疼痛特别的敏感,停止扩张球囊让病人休息。一般长球囊扩张时的疼痛较短球囊剧烈。因此,建议用短球囊处理短的残余狭窄。
 
        对于特别坚硬的狭窄,如PTA后的再狭窄,血液透析的分流通道,或支撑架内的狭窄,扩张时间可以持续5分钟或更长才能够完全使血管再开放。因为PTA治疗血液透析分流通道时病人非常的疼,所以可以在皮下的病变血管壁周围进行局部麻醉。发生在人工动静脉瘘的静脉部分狭窄很坚实,有时需要用近可耐受20个大气压的特殊的球囊。用5ml注射器可以手工得到8个大气压的压力。为了得到高于该水平的压力,必须使用有着气压计的特制的注射器。 
  
        扩张后球囊导管回缩并从治疗的部位撤除。通过导管鞘注射造影剂进行对比血管造影,决定治疗是否结束或重复扩张或进行支撑架置入术。
 
6)支撑架置入技术
 
       支撑架按释放的方式分为两类,即球囊扩张式支撑架和自膨式支撑架。由于受到外力作用下容易变形,球扩式支撑架只能置入到盆腔髂动脉、肾动脉、弓上分支和肠系膜血管等体内深部的血管。而自膨式支撑架由于柔顺性好更能适应迂曲的血管节段以及病变两端血管直径变化较大区域。在严重狭窄钙化和过度迂曲病变的情况下,由于有外鞘管对支撑架的保护避免了由于球扩式支撑架和以从球囊上滑脱而影响支撑架的精确释放。一般来说,都不建议通过关节置放支撑架。但是如果没有别的血管重建的选择,那么就应该选择自膨式支撑架,因为它更能抵抗运动冲击,而相对来说不易折断。
 
       血管狭窄或阻塞性病变血管狭窄支撑架的置入有三种选择。直接支撑架(direct stenting)指血管狭窄或阻塞性病变在实施球囊预扩张前先进行支撑架的置入;而初始支撑架(primary stenting)是指球囊预扩张后再进行支撑架置入。支撑架的置入是预先决定的,不管球囊扩张后的结果如何。选择性支撑架置入(selective stenting)则是指支撑架的置入仅仅在球囊血管成形术不理想的时候。
 
       直接支撑架技术被认为有缩短操作和电离辐射的时间,特别是使用球扩式支撑架治疗髂动脉等身体深部血管短的局灶性病变的时候。由于动脉壁损伤最小而减少再狭窄率。有作者倡导用于防止远端栓塞的并发症。大多数情况下直接支撑架技术应用于覆膜支撑架治疗动脉瘤,动脉损伤或破裂以及动静脉瘘。
 
       初始支撑架技术是支撑架置入的最常用技术。这一技术可考虑用于高度再狭窄危险的病变(如偏心性、溃疡性,弥漫性和长段病变)、阻塞性病变、再狭窄病变等大多数血管病变。因为支撑架置入前的预扩张可以提供病变许多信息,如病变软硬(软斑块或钙化斑块),病变实际长度,球囊充盈压力以及动脉的实际内径,有助于帮助选择合适的支撑架。
 
       无论选择哪一种支撑架置入方式,支撑架的长度都应该覆盖整个病变,并与球囊预先扩张的位置一致。支撑架导管是通过引导导管进入血管内,在被治疗的动脉位置放置支架的技术与球囊扩张的相似。支撑架一般是在导丝的引导下进入血管狭窄的部位。支撑架的直径应与病变血管的直径相匹配。当动脉阻塞的情况下,难以测量动脉的直径时候可以考虑参考对侧的动脉或病变末端动脉直径。支撑架的输送导管必须足够长到可以通过病变。一旦在导丝的引导下支撑架前端标识超出病变远端1cm左右,缓慢回撤束缚支撑架的外鞘管使支撑架从远端到近端依次张开。每次回撤血管外鞘之前需等待释放出的支撑架扩张到最大径。有些操作者选择大于血管直径10%的球囊在支撑架内再扩张以确保支撑架支杆和血管壁的贴合。尽量使用一个支撑架覆盖整个病变,目前市场上应用的股动脉支撑架可以达到20cm。比较长的病变可以用两个或更多支撑架重叠形式置入。多个支撑架置入时应首先放置远端的支撑架,避免穿过前一个支撑架置入下一个支撑架。支撑架之间需重叠1个厘米以避免万一由于支撑架回缩时产生支撑架之间的间隙导致再狭窄的发生。
 
       为了避免治疗过程中引导导管内和靶血管血栓形成,通过引导导管的“Y” 型接口持续压力缓慢滴注5~10单位/毫升肝素盐水。一旦决定开始介入治疗可以静脉一次注射3000~5000单位的肝素。




七、术后处理原则

八、并发症及预防

九、相关问题

十、临床应用(包括血管性与非血管性、带膜与裸支架)


       

 

     

 

顶一下
(8)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